五月的驕陽灑在南安市洪瀨鎮葵星村的田野上,翠綠的瓜藤蜿蜒伸展,紫瑩瑩的茄子在綠葉間若隱若現,空氣中彌漫著泥土與果香的清新氣息。
22日上午,63歲的瓜農王培明帶著兒子和兒媳穿梭在絲瓜架間,只見他們用剪刀輕輕一剪,絲瓜便被摘下,隨后整齊地擺放到筐中。“今天得趕早,菜販子一會兒就來收瓜了!”王培明抹了把額頭的汗珠,笑聲爽朗。
這片35畝的瓜果基地,一年前還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拋荒地。2024年5月,葵星村通過土地流轉,將連片閑置農田承包給來自龍巖的種植能手王培明。
此前,王培明一家已在晉江深耕瓜果種植15年,因當地土地規劃調整,他們帶著技術和經驗轉戰洪瀨。“當時看到這片地雖然荒著,但土層肥沃、灌溉方便,是個種瓜果的好地方。”去年,王培明投入25萬元搭建有機肥噴淋系統,種下20畝絲瓜、7畝苦瓜、5畝茄子和3畝百香果。如今,藤蔓爬滿支架,茄子壓彎枝頭,百香果棚架下綴滿青果,連田埂邊的野花都仿佛沾染了豐收的喜氣。
上午9時,田頭迎來熱鬧時刻。五六名菜販子圍著剛過秤的絲瓜筐,一邊挑揀品相,一邊與王培明討價還價。“老王的絲瓜肉質緊實、賣相好,批發價雖然比去年低2元,但走量快。”常年在此收購的老陳一邊說著,一邊將一筐筐瓜果搬上貨車。一旁的數據本上清晰記錄著當天的戰果。
“今年產量高,次果率低,絲瓜批發價每斤1.2元,雖然比去年少了些,但勝在薄利多銷。”王培明撥弄著計算器和電子秤說,“苦瓜再過半月上市,百香果下月就能采收,按這勢頭,年底回本應該沒問題!”
站在田埂上遠眺,連片的瓜果基地與遠處青山相映成趣。葵星村黨支部書記黃思姑介紹,村里通過“流轉土地+引進能人”模式,不僅讓荒地盤活生金,還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年增收近萬元。
“土地租金每畝年收益750元,還能帶動村里閑置勞動力增收,真正實現‘一地生三金’!”黃思姑介紹,今年,村里還計劃擴大流轉規模,引進更多專業種植戶種植百合、茭白等特色作物;通過打造“葵星生態瓜果”品牌,修建田間觀光步道,吸引周邊游客前來體驗親子采摘樂趣。(記者 黃俊濤 通訊員 李潔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