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黨員師生在倉山區麥浦小學開展漆藝進校園活動。
核心提示
最近,李子柒、趙麗穎的“明星效應”,讓福州漆藝再次驚艷世人。
福州因地理條件優越,自古為漆器重鎮。清末,福州脫胎漆器被譽為“東方黑寶石”。
新中國成立后,福州漆藝名家創新推出“彈艷法”“麩銀法”等中國漆畫常用表現手法,漆藝步入高等學府,漆畫學科應運而生。喬十光等名家運用當代繪畫理念和技法,把畫漆從器皿推向畫板,福州乃至福建漆畫憑借獨特的藝術風格,逐漸成為國內龍頭。
2006年,福州脫胎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省、市政府先后出臺有關政策,從技藝傳承保護、人才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支持,助力漆藝傳承發展。
一家之技到一城之藝
頂級的工藝不是一朝成就,也不是一成不變。起源于宋代的福州漆藝,亦是如此。
立夏前夕,記者走進位于福州閩侯的漆能創意(福建)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只見漆藝人王藝屏氣凝神,小心翼翼地將米粒大的螺鈿薄片嵌貼到漆器表面。斜陽下,紅色胎體的漆瓶即刻擁有了些許斑斕。待來日,再髹(xiū)上一層光漆,之后磨平拋光使其露出鈿片,就成了一件色彩艷麗的嵌螺鈿漆器。
“根據文獻記載,早在宋代福州就出現了使用螺鈿鑲嵌工藝的漆器。”福建省漆藝大師、閩江學院漆藝研究院執行院長鄭頻介紹說,南宋時,福州不僅造漆器,還出現了有福州雕漆特色的剔犀工藝。明末清初,福州雕漆名聲日盛,李漁在《閑情偶寄》中提及:“游三山見所制器皿,無非雕漆……八閩之為雕漆,數百年于茲矣。”
清乾隆年間,福州漆藝開啟高光時刻。福州脫胎漆器鼻祖沈紹安為衙署修匾額時深受啟發,成功還原了失傳已久的漢代“夾纻”技法,恢復并發展了脫胎髹飾技藝,開啟了福州脫胎漆器時代。
“傳統的福州脫胎漆器,都是脫胎技法與髹飾藝術合作的產物。”沈紹安漆藝博物館講師梁向明介紹說,工匠制作脫胎漆器,需要選擇適合的布坯或者木坯,經上灰、打、飾等工序后,再用彩漆暈金、錦紋、朱漆描金等技法加以髹飾,才能使漆器光亮如鏡、色彩瑰麗,具有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等優點。“從選料開始到漆器成品,要經過幾十至上百道工序,且制作與蔭干都相當費時,因此一件漆器往往都需要數月的時間才能制成。”
清末民初,沈氏漆藝逐步從家族化傳承過渡到品牌化經營。特別是第五代,沈氏兄弟打破“四傳四不傳”的祖訓,各立門戶相互競爭,各自雇傭名工巧匠,分任泥塑、木坯、鋸花、雕刻、漆畫等專項工序。其中,沈正鎬、沈正恂兄弟在前輩的技術積累基礎上發明了“薄料”技術,將金箔、銀箔研磨成泥后與漆混合,突破傳統漆器僅有朱、金、黑、銀色的局限,使漆藝色彩擴展至淺藍、淡黃色等明快色系,完善了脫胎漆器的制作工藝體系,福州脫胎漆器由此進入了黃金時代。
此時,沈氏漆器不僅精品迭出、規模日盛,還培養造就了李芝卿、高秀泉、張錦華等一批漆藝名家。1898年起,沈正鎬、沈正恂選送的作品在巴黎國際博覽會等世界展會上多次榮獲大獎。
“五口”通商后,福州漆藝人開始結合國內外市場需求,制作西式煙具、酒具、咖啡具、化妝盒等。據史料記載,1933年,福州共有大小不一的漆器工場與作坊56家,年產值30萬銀元,其中出口占50%左右,為國內最具規模的漆器產地。
新中國成立后,福州漆藝人發展出了寶石閃光、堆漆浮雕、仿青銅等技法,還把髹漆技藝同玉雕、石雕、牙雕、木雕、角雕等相結合,拓展了品種花色,包括人物、花瓶、果盤、盒子、用具、家具等,形成18類共1200多個花色品種。這些藝術品多次作為國禮送給外國元首,成為友誼的橋梁。
如今,據福州市脫胎漆器行業協會會長陳天灨介紹,福州作為中國漆藝之都,現有從事漆藝生產加工相關企業和個體工商戶1000多家,從業人員近萬人,其中年齡在45歲以下的居多。他們大多畢業于專業院校,藝術造詣高、思維活躍,推出了不少市場接受度高的創新產品,為行業發展注入“活水”。
追尋天趣人意之美
塑形、上漆、打磨……春暮夏初,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繪畫專業畢業生李松濤在導師柳堯老師的指導下,為自己的畢業設計漆組畫《第四十三》作最后的沖刺。
這個擅長用傳統漆藝技法表達現代審美情趣的大男孩,大學期間已有漆畫作品《遺世獨立的輪廓》和《橋》分別在首屆重慶漆畫作品展和福建省連環畫展中獲獎。
“過去四年里,老師們帶著我們系統地學習了福州傳統漆藝技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對漆藝的多元性有了深刻理解,也常被大漆帶來的驚喜所感動。”李松濤說。
多元性,這份屬于漆藝的獨特魅力,讓一代又一代漆藝人為之著迷。中國現代漆畫開創者、奠基人喬十光在《中國漆藝的展望》一文中對漆藝多元性這樣闡釋:“漆藝的材料和技法是豐富多彩的,繪畫的形式風格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兩者交叉結合的新形式也是無窮無盡的。”
由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鄭益坤創作的《金魚漆盤》是福州漆藝現象級代表作之一。俯瞰《金魚漆盤》,漆黑的底色,宛若不見底的深潭,漆色漸變濃淡深淺,極具透視感。盤中無水,卻似有漣漪,似有魚游。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幾只擺動身軀的金魚,竟是描畫于盤壁之上。1963年,該作品亮相人民大會堂福建廳后,著名美學評論家王朝聞曾風趣地評論道:“氣死貓。”
鄭益坤的《金魚漆盤》之所以如此逼真、生動,首先得益于深厚的傳統工筆畫功底,且對魚尾比例匠心獨運的處理。他說:“金魚的尾巴就像《天鵝湖》中奧德特的裙裾,就像《牡丹亭》里杜麗娘長長的水袖,沒有輕盈的裙擺,沒有柔婉的水袖,何以寄托那么多的愛怨情仇?婉轉的魚尾使得金魚更加搖曳多姿,活靈活現。”其次,歸功于他運用大漆的能力。在朱色彩漆描繪的魚紋上涂以半透明漆,再經過力度輕重不一的研磨,使得漆層厚薄不同,若明若暗,若隱若現,好似一潭池水,是為“只畫魚兒不畫水,水中自有波濤”。
漆畫的多元性,必然催生出不同技法的融合。
“漆畫是包容性非常強的畫種,不僅可以吸收國畫的筆墨線條來展現審美情趣,也可以借鑒油畫的色彩美學、版畫的套色等技法來表達思想和情感。”中國美協漆畫藝術委員會主任、福建省美協副主席陳金華表示,融合成功的標志,是“繪畫性”與“漆性”的統一,并臻于天趣人意之美。
如何才能達到這一境界?
陳金華認為,“漆是畫的根基,畫是漆的靈魂”,首先,還是應該從漆畫的本體“漆性”入手。雖然漆畫的創作工序煩瑣、制作周期長、出效果慢,且對工作室的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但漆畫作者仍應該堅守漆畫本體語言的魅力,研究傳統文化,分析漆畫的畫種優勢,認真研磨。
其次,要重視題材的選擇。從歷屆全國漆畫展作品來看,許多作品思想性不夠深刻,過于追求漆畫技法的制作性,過度用材料去表現抽象概念。“漆畫應當關注現實主義題材,特別是重大題材、人物畫,用漆畫特有的魅力,賦予作品別樣的色彩。”
此外,創作者應挑戰大尺幅作品。大尺幅作品呈現出來的視覺震撼是“小品”無法比擬的,而且,在挑戰大尺幅作品中,創作者的空間駕馭能力也能得到很大提升,值得嘗試。
既“活”又“火”,未來可“漆”
“五一”假期,沈紹安漆藝博物館里的兩只脫胎漆瓶無疑是三坊七巷景區內的“C位”明星,前來打卡的游人絡繹不絕。
來自浙江臺州的“00后”姑娘陳心悅“五一”前看到了影視明星趙麗穎拍攝的福州文旅宣傳片,決定來福州旅游,特地把沈紹安漆藝博物館列入行程。
“在博物館,我不僅了解了福州漆藝的輝煌歷史,還拍攝了偶像同款打卡照,購買了別致的漆藝文創產品,收獲滿滿。”頭戴“三條簪”、一襲紅衣的小陳開心地說。
聽聞游客的贊許,沈紹安漆藝博物館館長施麗玲很是欣喜。她介紹說,這些年該館通過舉辦展覽、大賽、中外文化交流、研學、沙龍等活動,努力將這座全國唯一的漆藝博物館辦出彩。“這次借助明星影響力推廣漆文化,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漆藝正獲得越來越多人的關注,這與政策支持的大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近年來,省、市兩級政府先后出臺《福建省傳統工藝美術保護和發展辦法》《福州市脫胎漆器技藝保護規定》《福州市漆藝保護與產業發展規劃》等政策,從強化技藝傳承保護、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開拓市場等方面給予支持,推動漆藝保護傳承。
閩江學院美術學院被譽為漆藝人才“黃埔軍校”,其前身福州工藝美術學院于1956年設立漆藝專業,是國內最早設立漆藝教學體系的院校之一。閩江學院漆藝研究院副院長羅芳林教授介紹,為推進產教融合,學校早在10多年前就開始探索“漆藝+”教學,除了開設漆藝制作相關的課程外,還開設“漆藝文創設計”“企業品牌形象設計”“裝飾與圖案設計”等課程,旨在推動漆藝融入現代生活。此外,學校還會舉辦“藝啟”文創集市,鼓勵學生創作漆藝文創產品,也讓全校師生在活動中能夠更好地認識漆藝。
“漆文化要走進生活,就要從娃娃抓起。”活躍在教學一線的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閩江學院美術學院繪畫系主任吳思冬告訴記者,他除了有“大學生”外,還多了一批“小學生”。
2021年起,吳思冬在學校的支持下,牽頭與倉山區麥浦小學、洪塘中心小學、臺江實驗小學成立“漆彩堂”教室,每周三下午美術學院的黨員師生會到校義務教孩子們漆藝制作。“看到孩子們認真了解漆藝、學習漆藝,我們也別有一番成就感。”
“我們希望自己和學生的作品能夠走出學校,被更多人看見。”柳堯說,他畢業于杭州的中國美術學院,這兩年借鑒了母校辦畢業展的經驗,主動對接福州多家歷史文化街區,爭取把漆藝作品展示到人流量大、藝術氛圍好的場所,實現推廣漆文化和提升城市文化氛圍的雙贏效果。
“這些年福州漆藝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市民和游客想要了解漆藝文化、購買漆藝品的需求不斷釋放。”鄭頻呼吁,有關部門牽頭整合相關資源,為福州漆藝尋找一個合適的整體展示空間,便于大眾了解福州漆藝的發展歷程和交易漆藝品,推動福州漆藝從傳承走向共享。
傳承弘揚是基礎,在這一起點上,福州漆藝迫切需要創新發展,融入現代生活。
臺灣漆藝藝術家、福建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寶賢,曾在臺灣、日本等多地進行漆藝學習。他認為,目前,本地漆藝作品原創性較少,模仿的較多。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重視人才培養和教育,提高藝術環境包容性,為原創提供發展空間。
“政策支持、明星造勢,為漆藝發展注入了活水,然而,漆藝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還在于其自身,要融入大眾生活。”多位漆藝專家說。(福建日報記者 張靜雯 文/圖)
閩江學院師生交流創作思路。(閩江學院供圖)
漆藝人正在漆器上鑲嵌螺鈿。
漆藝進校園。
沈紹安蘭記銀漆彩繪西園雅集圖梅瓶(由沈紹安漆藝博物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