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注定了耕地資源的稀缺。而勤勞勇敢的八閩兒女在耕山牧海中,開拓出了“群星璀璨”的物產版圖——
福建水產品總產量居全國前列,大黃魚、鮑魚、牡蠣等產量均居全國首位;食用菌栽培種類全國最多,9個品類產量成為全國“單打冠軍”……目前我省已創建20個省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其中武夷巖茶等7個入選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
“土特產”成長為“富產業”,離不開金融活水澆灌。近日,在福州舉行的省政協專題協商會上,政協委員、農業企業代表、金融機構負責同志與省直有關部門聚焦引“水”入“田”,展開協商探討。
“鏈”通產業
從圍繞茶產業鏈各環節推出的“茶園信息貸”“白茶倉單質押貸”“茶葉種植低溫指數保險”等,到針對畜禽產業活禽資產監管難等痛點推出的“智慧畜牧貸”……近年來,各類“量身定制”的金融產品層出不窮,為我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注入了金融活水。
省政協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雖然各家金融機構圍繞特色農業產業開發了相應的金融產品,但大多未能深度嵌入到農業產業鏈各環節中,金融政策的針對性和金融產品的適配性有待增強。
“枇杷收獲季需要冷庫和冷鏈運輸保障,電商平臺推廣也面臨高昂費用,農戶資金缺口較大,但由于缺少金融知識,不敢與金融機構打交道……”在視頻連線中,云霄縣明煌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達文直指特色農業產業一線發展痛點。
產業集群發展,意味著金融之“水”要從“主動脈”滲透到“毛細血管”。與會委員們認為,要深化產業、財政、金融政策聯動,精細化制定“一鏈一策”,引導金融服務重心從以支持種植養殖為主,向支持集種苗培育、生產加工、市場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及配套產業延伸,形成對特色農業產業鏈的支持合力。
“政府部門及金融機構要重點做好‘一小一大一新’差異化金融服務。”省政協委員黃海建議,加大支農支小力度,推出更多免抵押免擔保的普惠型貸款產品,針對龍頭企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實施差異化專屬服務方案,加大對農業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助力培育鄉村產業新業態。
在協商中,不少委員關注到,當前我省農業產業鏈組織化程度低、核心企業不足,導致供應鏈金融實際覆蓋面較為有限。因此,大力支持培育產業鏈核心“鏈主”企業,并將農戶、合作社等納入其標準化生產體系,成為打通融資信息壁壘、壯大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關鍵。
省政協委員石全秀建議,打造“核心企業+產業集群”供應鏈金融生態,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搭建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鼓勵銀行基于核心企業應付賬款、訂單數據開展“無抵押純信用”融資。
省委金融辦表示,將會同有關部門加強研究,選取部分優勢特色現代農業產業,探索開展全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試點。同時,引導金融機構做好涉農貸款產品創新推廣,針對農產品季節性、地域性特點,探索開展差異化授信,不斷提高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服務水平。
向“數”求效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農民增收、實現農村富裕的核心力量。當前,我省家庭農場達11.1萬家、農民合作社4.3萬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97家。隨著產業發展,它們對金融服務需求愈加強烈,但仍面臨不同程度的融資難問題。
破題,從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入手。
沒有充分的數據支撐,是金融機構“不敢貸”“不能貸”的重要原因之一。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我省涉農信用信息不對稱問題突出,涉農數據分散在多個部門和各個涉農信息平臺、金融機構,平臺建設缺乏統籌,無法集成共享。
“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是破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題的關鍵路徑。”省政協常委楊昇認為,完善政策支持、深化數據共享、創新服務模式,可有效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浙江建設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的經驗,引發委員們關注。這一平臺由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浙江監管局牽頭建設,應用主體是金融機構和小微企業,平臺采集了61個部門1.2萬條數據字段,可支持銀行機構貸前調查時一次性獲取約70%的企業信息。數據支撐,打破了銀行與農業企業信息不對稱的難題。
“健全涉農信用信息體系是一項復雜且協作難度大的系統性工程,要高位統籌推動,積極借鑒浙江數據開放經驗,推動涉農數據‘應開放、盡開放’,最大程度發揮價值。”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唐振鵬的建言獲得了與會各方認同。
委員們建議,以我省“金服云”平臺作為省級金融領域公共數據授權運營機構,負責搭建全省統一的涉農信用信息平臺,從省級層面成立涉農信用信息數據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打通部門、平臺間數據壁壘,暢通數據共享,并按照金融需求建立涉農金融專用標準化數據指標體系,對涉農經營主體進行多維精準畫像,以此提高貸款發放的效率和精準度,全力推動金融服務既能“廣覆蓋”,也能“深扎根”。
以“信”興業
此前,省政協課題組發放的2609份問卷顯示,在農業經營主體申請貸款沒有被批準的原因中,缺乏合格的抵質押品占40.43%。農業經營主體能夠提供的活體牲畜、機械設備、溫室大棚等非標準抵質押物,普遍存在價值評估難、流動性差、保值能力弱等問題。
這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被業界稱為農村金融的“阿喀琉斯之踵”。
協商會上,省政協委員、福建海峽花卉產業園董事長鄭澤新在視頻連線中用親身經歷講述融資之“困”,他呼吁相關部門完善溫室大棚等非標準抵質押物的產權認定、抵押評估和流轉交易機制,破解設施農業企業“有資產但無抵押物”的難題。
推動“資產變資金”,關鍵在于激活農村生產要素流轉交易市場。近年來,我省部分地區已對此展開探索。
沙縣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探索完善林權、林票、林業碳匯交易機制,形成了農村產權“互聯網+交易鑒證+他項權證+抵押登記”的抵押融資鏈條;福鼎市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服務平臺通過完善要素流轉抵押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和不良資產收儲機制,有效破解了農村產業發展經營周期長、缺乏合格抵質押物、金融機構放貸意愿不強等問題。去年,全省依托省建行搭建的省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平臺,共完成農村產權交易4968宗、金額41.48億元。
信用,亦是一種資產。委員們建議,組織實施“千村引領 萬村共建”金融信用提升工程,構建涉農主體生產記錄、交易流水、納稅信息等信用檔案,持續提升農村信用水平,努力探索將“無形”信用資產轉化為“有形”信貸資金。
要讓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根本還在于防住風險。省政協課題組問卷調查顯示,超半數的受訪銀行機構負責人希望建立多樣化的風險緩釋措施。
“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將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納入省級政策性優惠貸款風險分擔資金池,對貸款損失按比例補償,降低金融機構信貸風險。”委員們認為,要增強金融服務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完善政府、金融機構、擔保機構、保險機構等多方參與的風險補償機制,降低單一主體風險壓力,讓更多金融活水在田間地頭充分涌流。(福建日報記者 鄭雨萱 蘇依婕 通訊員 潘景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