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只身披“彩虹戰袍”的鳥兒昂首挺胸站在灌木頂部,喉部栗紅色的羽毛在陽光下閃閃發亮,背部藍綠色的羽衣則像上等的綢緞……昨日,一條栗喉蜂虎現身晉江金井圍頭灣的視頻發到了泉州觀鳥學會微信群,立即引發群友追捧,“太漂亮了,像小精靈!”“在哪兒,我也要去拍。”……
記者聯系上視頻拍攝者董帝偉,確認具體位置,也顧不上窗外雨簾密織,拿上裝備,出發前往晉江圍頭灣濱海濕地。“栗喉蜂虎生性機警,喜歡在開闊地邊緣活動,以蜻蜓等飛蟲為食,因此拍攝點一定要隱蔽。”一路上,記者在心里默默盤算拍攝方案,也做好了打“長久戰”的準備。
抵達目的地已是下午4點,記者架好攝像機靜靜等候。雨水順著雨衣邊緣滴落,打濕了褲腳,記者卻不敢做多余的動作,生怕驚擾了“小精靈”。
突然,一陣急促的鳥鳴從紅樹林方向傳來。只見一抹藍綠色的身影劃破雨幕,穩穩落在前方池塘的枯木上——正是栗喉蜂虎!栗喉蜂虎嬌小玲瓏,身長不過20厘米,但那一身華麗的羽衣在灰暗的雨天里格外奪目。
休息夠了的栗喉蜂虎振翅飛起,在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精準地叼住一只路過的蜻蜓,這一連串動作如行云流水。在枝頭享用完美食后,它又表演了幾次空中捕食,最后才意猶未盡地飛向紅樹林深處。
栗喉蜂虎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主要分布于華南、東南沿海地區,以昆蟲為食,羽色艷麗,是眾多鳥類攝影愛好者追逐的目標。晉江金井圍頭灣濱海濕地、沙質崖壁和灌木叢為栗喉蜂虎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栗喉蜂虎已連續多年在晉江圍頭灣等地穩定繁殖。“目前,正是栗喉蜂虎筑巢與交配的季節。”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志愿者委員會主任委員、泉州市觀鳥學會會長吳軻朝介紹,栗喉蜂虎是典型的夏候鳥,每年夏季遷徙至晉江等地繁殖,冬季則飛往南洋越冬。觀測數據顯示,晉江圍頭灣崖壁區域常年穩定棲息著10至15只栗喉蜂虎。
“夏候鳥來此繁殖,相當于在晉江‘安家生子’,其生態意義遠高于越冬候鳥。”吳軻朝表示,栗喉蜂虎的保護不僅關乎物種存續,更是區域生態健康的標志。他呼吁,攝影愛好者和市民群眾文明觀鳥莫驚擾,共同為栗喉蜂虎棲息繁殖營造安定的環境。
作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栗喉蜂虎對棲息地的生態環境和筑巢條件要求極高。它們的現身,標志著晉江的濕地修復和生態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晉江市林業和園林綠化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晉江積極探索“野動文化+”模式,將候鳥保護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通過“制度創新+科技賦能+全民共建+產業融合”四維驅動,實現生態保護從“政府主導”向“多元共治”、從“單一救護”向“系統修復”、從“資源消耗”向“價值轉化”的跨越,走出了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徑。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化‘野動文化+’模式,建設國家級候鳥保護示范基地。”上述負責人說,“我們希望為全國縣域野生動物保護提供‘晉江樣板’,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更加絢爛。”
(記者 秦越 林小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港首次出口新能源汽車組件2025-05-07
挖掘泉州的鄉村之美、名橋之美、名山之美、飲食之美,讓時代記憶在城市更新中重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