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以愛擎燈,照亮特殊孩子的成長之路。近日,以“全國助殘日”為契機,記者走進晉江市東石鎮金山中心小學,探訪一群特殊的孩子關于努力成長的故事。
特殊孩子也有特長
音樂一響,“唐寶寶”小智就會隨著音樂舞動,不僅節拍準確,動作也很優美。愛唱歌、會跳舞,是五年級學生小智的特長。
而在初入校園時,患有唐氏綜合征、智力障礙三級的小智沉默寡言。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們發現小智對音樂有濃厚的興趣,于是為他設計了一系列音樂融合課程。”特教班老師洪千千介紹,除了讓小智到普通班上音樂課,老師還鼓勵小智回到特教班后,把新學的歌曲演唱給其他孩子聽。
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小智的音樂天賦逐漸顯現,自信心也更強。他不僅學會了用音樂表達自我,還成為特教班的“小明星”,人也變得活潑開朗。
“特殊孩子的興趣愛好、藝術天賦,我們都會加以重視、好好培養。”洪千千說,以藝術特長為紐帶,特殊的孩子也可以展示自我風采,更加勇敢自信地融入集體生活,綻放屬于自己的獨特光芒。
微小進步帶來強烈幸福感
澆水、除草、認識植物……初夏時節,在學校的“希望田園”,3名特教老師正帶著一群孩子上勞動體驗課。
“這些看似簡單的勞動和對植物的知識,對于這群特殊的孩子而言,需要一次次反復地學習。”金山中心小學負責人蔡維金告訴記者,相比普通孩子,特殊孩子的成長道路漫長許多,但他們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都會令老師和家長欣喜動容。
這群孩子中,9歲的小淞是一名孤獨癥兒童。從幼兒時期的交流障礙,到小淞現在可以與人順暢溝通、良好互動,家長和老師都付出了許多。
“孩子3歲時,我們發現他和普通孩子不太一樣,到醫院檢查,確診患有孤獨癥。”小淞媽媽李歡回憶,為了對孩子進行及時干預,她關掉了經營多年的飾品店,帶孩子到特教機構上課,進行康復訓練。
孩子7歲時,在東石鎮教育中心的指導下,李歡帶著小淞來到金山中心小學就讀。
生活語文、益智課程、勞動技能……小淞和特教班的同學一起學習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他的溝通能力、理解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經過這幾年的特殊教育,孩子的進步很大。現在,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溝通交流。”李歡開心地說,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斷提升,也能表達自己的需求,這令李歡十分欣慰。
在李歡看來,養育特殊的孩子需要花費比普通孩子多十倍、甚至百倍的精力,但也正因如此,他們的每一點進步,都讓家長的幸福感更加強烈。
特殊孩子“一路生花”
特殊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深度融合,為特需學生提供了個性化、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學習環境,幫助他們成長。
二年級學生小郭在剛入學時,因為感統失調,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上課時容易哭鬧,甚至沖出教室,對正常的教學秩序產生了一定影響。
“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我們請特教班的老師介入,利用學校的資源教室,對小郭進行干預指導,讓她半天在普通班上課,半天到資源教室進行康復學習。”蔡維金介紹,同時,學校建議學生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接受相應的干預治療。
經過一年多的普特融合教育,小郭的情況得到有效改善。如今,小郭已具備良好的自控能力,回到普通班接受正常教育。
目前,金山中心小學共有13名持證(殘疾人證)的在校特需生,其中2名學生已實現大部分時間在普通班隨班就讀,少部分時間到資源教室接受個性化訓練。
據悉,金山中心小學成立于1921年。2003年,金山中心小學創晉江市先河,開辦了晉江市首個特殊學生輔讀班。2016年,該校又建設了晉江市首批融合教育資源教室。至今,金山中心小學特教班共招收近140名特殊孩子,畢業了13屆學生。這些孩子積極融入社會、融入生活。
“我們學校所在的蕭下村,工業發達,人口密度高,特殊孩子的數量也相對多一些,特別是患有孤獨癥的孩子。”蔡維金說,這些特殊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愛心和耐心呵護他們成長,“雖然學校的條件有限,但我們將盡力讓每個孩子都被看見、被尊重、被成全,幫助每一個特殊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記者 許春 許金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