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福鼎市貫嶺鎮梔子鮮果迎來豐收期。梔農蔡福柱采摘后,將一袋袋梔子果裝車,經由西山村后嵐自然村的通村道路向外運輸。
“原來坡度陡,路面泥濘又難走,現在的路嶄新寬闊,可算解決了我們的一大愁事。”蔡福柱連連稱贊道。
原來,這條路長期損壞,路面坑坑洼洼且狹窄難行,是村民出行和農產品運輸的一大難題。“這也導致了收購商不愿意到村里收購茶葉、梔子。”西山村黨支部書記張玲介紹,該道路全長815米,設計4.5米寬,預計造價93萬元,由于村集體收入有限,建設資金始終無法解決。
發現問題后,貫嶺鎮積極協同西山村尋找突破口,爭取政策支持的同時,召開多輪會議,發動鄉賢、村民等捐資修路,反哺家園,最終,募捐到30多萬元善款。村民們也自發拿起鐵鏟、挑起扁擔、開上壓路機,參與路基工程的修繕工作。
“鎮里則無縫接手路面工程,50天內完成路面硬化,真正為我們打通了致富增收的‘脈絡’,有助于我們‘走出去’‘引進來’,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張玲說。
夜幕降臨,在西山村的另一個自然村——峰坑自然村,新安裝的12盞路燈準時亮起,村民們三兩結伴悠閑散步。
“有了路燈,晚上整條路都是亮堂堂的,出去散步、串門都很方便……”村民們欣喜討論著村里的新變化。
據了解,峰坑自然村地處山區,山高路遠,村內的主干道一直未安裝路燈。村民夜晚出行困難并存在安全隱患,安裝路燈,迫在眉睫。“在民情走訪時,我們逐戶走訪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事項,剛好收到了安裝路燈的建議。”貫嶺鎮紀檢干部蘭芳說。
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收到建議后,貫嶺鎮立即核實,并聯合福鼎市紀委監委全程跟蹤督辦,加速路燈安裝工作,讓村民徹底告別“摸黑出行”。
一線找問題,扎實解難題。自主題教育開展以來,貫嶺鎮深入開展“調查研究下基層,解決問題在一線”行動,集中攻堅化解一批難點問題。“我們不斷總結好經驗、好做法,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實際行動和工作成效,健全完善為民辦實事常態長效機制,將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和心坎上。”貫嶺鎮黨委副書記邵克斌說。(閩東日報記者 張文奎 通訊員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