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筆錢有多少呢?
當時的交易作價是344億港元,算上兩年10%的單利,折合成人民幣約334億人民幣左右。
沒錯,這就是騰訊、蘇寧、京東、融創們拿下的那14%的股份,340億人民幣的資金基本都是給“老股東”財團們連本帶利的回購資金, 根據蘇寧公告,“剩下的部分也會轉為萬達商管(萬達商業)的股份”。
可以這么說,這是王健林引入新投資者,讓他們拿錢買下當年跟“老股東”財團約定的“贖金”從此,“老股東”們拿著收益走了,四家公司作為新股東進場。
如此看來,當年萬達商業的344億退市私有化,就是王健林和萬達跟財團們借了一筆兩年期單利的“私募債”??煲狡诹?,現在王健林找了商場上的友商們續上了,可以說是“借新還舊”了。
并且,這次騰訊、蘇寧、京東、融創的“戰略投資”也是有回購條款的。
根據《財新》的報道,萬達商業在本次融資中對投資方有三項承諾:
(1)不能變更主營業務;
(2)2019年凈租金收益不低于人民幣190億元,否則投資方有權要求現金補償;
(3)需在2023年10月31日前完成在內地、香港或其他地區上市。
最后一個條款相當有意思,本來王健林打算把私有化后的萬達商業在2018年8月31日在A股重新上市,當時他信心滿滿,結果差點沒栽跟頭,現在引進了新投資者,將重新上市的日期定在了2023年10月31日前。
不但“借新還舊”,還將“行權”日期延長了5年期限,并且,不僅限于在A股上市,還可以在“香港或其他地區上市”,不再是獨木橋一橋走到黑。
02
科技加持,好上A股
這個投資協議對王健林是相當有利的。
首先,第一、二條并不難辦到,第三條也給足了時間和空間。王健林去年被有關部門批評后的四處奔走,沒白費功夫。
那么,為什么王健林要引入這四家新投資者呢?
是因為沒錢了嗎?
雖然貓哥一直聽各種說法說萬達資金極其緊張,各種變賣資產還債,還把部分文旅、酒店等項目打包分別賣給了富力地產、融創中國,甚至還把海外項目也出售,不斷的降低負債率。
但王健林在去年“萬達、融創、富力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發布會也表示:“萬達商業貸款加債券共計近2000億。萬達商業賬面現金1000億(不含13個文旅項目賬面現金300億),加本次轉讓收回現金680億(含回收往來款),現金共計約1700億。此外,萬達商業還有1300億銷售物業存貨,全部賣掉也可以收回幾百億。”
王健林的言下之意是, 外界說萬達背負2000億的債務不是事,有充足的償還能力??蔀楹?,現在還需要340億呢?
首先是萬達的負債率,萬達的負債率在同行里算高的,這也是引發危機的導火索之一。在王健林的目標里,“降低負債率”是重中之重,一直在變賣資產回收資金,他在年會上說“減債千億”,所以他不會輕易動用自有資金,更難以從風聲鶴唳的金融機構那里籌足300多億。
其次,即使340億常有,但股東能帶來的資源不常有。
當初在聯交所時,內資股無法轉換為H股實現全流通,內資股股東的股權質押融資等信用交易業務也受到諸多限制,所以當時其他的39億股內資股毫無融資作用。上市后難以增發,內資股不能轉為全流通,又沒法做股權質押融資,那上市有什么用?
精于計算,從來不愿出一分錢的王健林一算之下,就私有化退市了。
到了想回A股的時候,又發現了一個大麻煩。那 就是證監會不輕易放行房地產公司的IPO。 我國一直堅持對房地產的調控,A股從2010年以后,房地產公司的IPO幾乎一家也沒有,到現在為止,中國證監會仍然沒有正式說房地產公司可以IPO。
自號稱“最嚴法審委”證監會第十七屆發審委上任后,涉房企業基本就沒有過會案例,反而是對“傳統行業”的否決案例一天天在增加,比如,被兩次否決的錦和商業、萬科為其大客戶的中天精裝,以及海寧家紡城。證監會高層三次公開表示增強資本市場對創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新經濟新產業的服務能力。
從法審委放行的企業來看,2016年以來,新增上市公司呈現出與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度契合的特點,2016年至2017年10月底,22個月里,中國新上市605家上市公司中有高新技術企業495家,占比達82%。
所以,證監會的態度相當明顯,那就是——想上市,必須高科技。
這就難為萬達和王健林了。因為重回港股,好馬不吃回頭草,港股的估值體系和融資環境比不上A股,到其他市場上市也意義不到,說來說去還是大A股最(人傻)好(錢多),要奔著上A股,就需要解(包)決(裝)個科技屬性。
其實,萬達早就一直想加點科技屬性。2014年港股上市前,就突擊拉上百度、騰訊聯合開辦了“騰百萬”公司,意圖打通線上線下,做當時最流行的O2O,此外,萬達還花大力氣去做電商平臺飛凡網。整合后的萬達網科主要有四大業務板塊:數字商業、智慧生活、金融科技和公有云服務,包括飛凡信息公司、快錢支付、征信公司、網絡數據中心、海鼎公司、網絡信貸公司等公司。
王健林曾雄心勃勃要職業經理人們把萬達網科做好。
可最后,萬達持股70%的“騰百萬”,百度、騰訊都低調退出,飛凡網也不見起色,萬達網科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據說一年費用支出超過10億,2017年萬達網絡科技集團收入58.6億元,完成年計劃的90.1%,年底進行了大規模裁員。
缺少科技基因,內部無法孵化,那就引進吧。
所以,本次引進的新股東里,騰訊是互聯網巨頭,京東是電商巨頭,蘇寧有云商板塊:
在萬達集團的公告里,暢想了有科技股東們加持的美好前景:
騰訊有數億用戶,QQ、微信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用到,線上導流能量巨大,此外還有微信支付這一強大的工具;蘇寧、京東有著強大的電商、物流能力。而萬達自身則有著豐富的線下資源和場景,根據公開數據,截止2017年底,持有已開業商業面積3151萬平方米,在中國開業萬達廣場235個,年客流31.9億人次。此外萬達集團還擁有文化旅游城、酒店、影院、兒童產業等海量線下消費場景。
很顯然,如果打通了線上線下,將有著廣闊的想象空間。“萬達商管今后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成為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各方將推動萬達商管集團盡快上市。”
有著這些科技概念加持,要過發審委那關,就有了更大的底氣,如果能IPO成功,股價還不得漲停板見。
03
貌合神離
但,問題來了。
蘇寧、京東本來就是競爭關系,打了多年的“仗”。京東的崛起部分得益于從蘇寧那“搶下”了不少3C的生意。蘇寧和阿里是戰略合作伙伴,還互相持股,阿里還給蘇寧電商提供入口,但兩家依舊貌合神離,就更不用說蘇寧和京東在萬達商管里都是“小股東”,不能進董事會,只能列席,沒有投票權。
就連主發起方騰訊,雖然有著巨大的線上資源和科技實力,可也僅占萬達商管4.12%股份,能不能進董事會都不知道,就算進了,能有多大話語權還是未知數。董事會還是成了王健林的“一言堂”。
在這種股權結構下,其實四家股東也并沒有太大的發展信心,所以在投資條款設計里,才有了第二條,萬達商管要有業績承諾,否則就要現金補償。
此外,根據《財新》的報道,投資方在2021年12月31日或萬達商業上市前,不能出售萬達商業股份。也就說鎖定3年,3年后就可以出售了。
看來,四家新股東都給自己留足了退路,不過是把“老股東”給萬達的“私募債”,變成了一筆鎖定期3年的投資,接過了“債轉股”。
只有萬達和王健林,必須奔跑,否則3年后如果同盟和當年“騰百萬”一樣瓦解,可就要損失好多“小目標”了。
最后,貓哥復盤完整個交易結構后,由衷感嘆一句——王健林先生財技了得,前前后后一分錢沒出,不但使用了“老股東”344億幫他私有化,上市不成,債務都讓四家公司“債轉股”來還。
多年商業地產運營里的撬動資源技巧,真是沒白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