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競爭白熱化,“新一線”城市為何吸引人才?
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認為,"新一線"城市對畢業生的強大“吸引力”,與這些城市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直接相關。
“大學生用腳為宜居宜業的城市'投票',哪里有發展的希望就去哪里。”中國人民大學法治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旭教授說。
--各出“狠招”,松綁戶籍限制
城市戶籍仍意味著資源與福利。目前,一線城市的戶籍政策普遍收緊,北京2017年將繼續削減近半大學生留京戶籍指標。相形之下,成都、武漢、重慶等城市則紛紛出臺針對大學生的寬松戶籍政策。
成都推行“先落戶后就業”,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即可落戶,允許外地高校畢業生在創業地辦理落戶手續。
6月23日,武漢喊出"支持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并實行18項戶口遷移政策調整,大學生落戶幾乎"零門檻";6月29日,長沙提出五年吸引100萬人才;西安也提出"五年投入38億,引才育才100萬"的目標; 7月2日,成都表示將大力實施"蓉漂",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
長沙日前發布的“人才新政22條”也大大降低了落戶門檻。“只要你是全日制本科及以上高校畢業生,憑戶口本、身份證、畢業證即可辦理落戶手續。”
南京市的《人才安居辦法》提出力保16萬人才安居樂業,主要面向符合條件的大學畢業生和園區內新就業人員。符合條件的六類人才,可以分別享受共有產權房、人才公寓、公共租賃住房、購房補貼和租賃補貼五種待遇。南京給予每月最少600元的租房補貼,最大可提供150平方米的共有產權房,以解決這些創新創業人才的住房問題。
江蘇省無錫市日前也進一步放寬了重點人群落戶條件,對中央要求全面放開放寬的高校畢業生、技術工人、留學歸國人員、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市外已安置的轉業、退伍軍人等重點落戶群體,增設落戶途徑、放寬落戶條件。
--通過優惠和扶持政策營造優越創業環境
通過優惠政策營造優越創業環境,吸引優秀人才,是很多"新一線"城市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普遍做法。
據重慶市就業服務管理局的數據,2015年以來,重慶市累計資助創業項目595個,發放資助金1665萬元。減免擔保費3000余萬元;成都市將創業培訓補貼、創業實體補貼、孵化創業項目補貼和創業擔保貸款貼息對象,都擴大到所有在校大學生;武漢的"創谷",則是由政府拿出最優質的城市土地等資源,交給創新創業者經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