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年級開學剛一個月,老師布置了一份“作業”——讓孩子以傳統佳節為題,做一份手抄報。孩子非常為難,她會寫的字很有限,怎么辦?最后只能由家長選擇內容,然后她“畫”了些字,算是勉強完成。這種超出她能力范圍的作業,孩子的挫折感遠超過她的收獲。
一年級臨近期末的時候,學校和一些老藝術家合作,在學校搞了一次彩繪娃娃的活動。孩子喜歡畫畫,以前也畫過泥人,畫出來很漂亮,所以她知道這個消息非常開心。但是放學后,她卻撅著小嘴出來了。問了才知道,原來每個小朋友只發了三種顏料,顏料量少,只能勉強上薄薄的一層;而且什么地方涂什么顏色,都要聽來學校的老爺爺的。結果,每個小朋友畫出來的娃娃基本都一模一樣,小朋友們都不開心。我知道她和同學們是因為創造熱情被約束而感到沮喪。
當晚,老師還發了一條信息,讓孩子回家之后和娃娃合影,然后洗出照片,第二天必須交到學校,學校要做展覽。有家長私下里說,下班已經不早了,等吃完晚飯,還去哪里找洗照片的地方?這種形式主義超強的美育教育,個人覺得不辦更好,老師辛苦、孩子委屈、家長為難,只是成全了學校在年終總結上可以炫耀的一段文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