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有位美國人,名叫彼得·海斯勒,來到中國,教過書,當過記者,待了十多年,游歷了中國的角角落落。10年前,這位美國人將他的經歷寫成了“中國三部曲”,引起了廣泛關注。
而如今浙江大學,有一位叫岳凱涵的德國留學生,騎著一輛小型折疊車,騎行5800公里穿越中國。從黑龍江漠河北極村,一直到海南三亞,這趟旅程歷經近100天。
現在,他已經碩士畢業回到了德國慕尼黑。我和他約了北京時間17:00的微信電話采訪,心里想著德國人以嚴謹著稱,習慣準時,千萬不能遲到。
果然,17點整,微信那一頭傳來了熱情的聲音。出乎我的意料,他的中文很好。
歐洲人對中國不了解
我想去看看
岳凱涵的本名叫Jorg,今年28歲的他陸陸續續在中國待了三年半。
“這個中文名是我朋友給我取的。他覺得岳的發音和我的名字很像,而凱涵很適合我的性格。”岳凱涵說,“我覺得我是個活潑、樂觀、有活力又有好奇心的人。”
2011年,岳凱涵第一次來到中國,他接觸的第一個城市是成都,在那兒,他學了一年中文,還學會了用筷子。
“在我們德國,許多人想去西方,比如美國之類的國家,很少有人想去亞洲。”最初來中國,對于他來說,就是個很純粹的想法,“我覺得歐洲人對亞洲、對中國并不了解,我便想去看看。”
出于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和好奇,2015年,岳凱涵來到浙大,攻讀中國學碩士。“既然選擇中國,就應該去學中國的歷史文化,浙大的中國學項目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國學的課堂,不局限于老師授課的傳統教學方式,也鼓勵學生進行自主調研和社會實踐。每門課程在課堂授課的基礎上,都會設置一節課的田野調查,去往相關的實踐場地進行訪問。在中西融合的氛圍中,岳凱涵學習了中國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歷史文化,也有經濟和時政。
而考試的形式不局限在卷面,更多是通過項目匯報的形式,這給了岳凱涵很大的發揮空間。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