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二手車行里淘了輛折疊車
他開始了萬里騎行之路
“你為什么要去騎行呢?”我問他。“因為想去中國各處看一看。”他答。
研一時,岳凱涵便有了“騎遍中國”這個想法。起初他還猶豫這樣是否會影響學業。當他把想法與老師溝通時,浙大中國學項目負責人毫不猶豫地支持了他的想法。在老師幫助下,他的計劃順利申請到了實踐經費。而為了實現這個計劃,岳凱涵也是加倍努力,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研究生階段所有課程。
岳凱涵并不擅長騎行,對他來說,自行車只是一種交通工具。“比起火車、飛機,自行車比較便利且自由度更高。”
2016年5月1日,國際勞動節,岳凱涵清楚地記得他出發的日子。那時候浙大海寧國際校區還沒投入使用,在紫金港校區,即將出發的岳凱涵和許多好友告別,陪伴他同行的僅有自行車和一個大背包。
為了這個騎行計劃,岳凱涵特意制訂了鍛煉計劃。“出發前兩個月,我每個周末都會去杭州周邊騎行,從30公里到50公里再到80公里,后來從杭州騎到上海。這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準備好了。”
旅途的起點在黑龍江漠河,北極村,中國最北的地方;而終點,則在海南三亞,海南島的最南端。
他的自行車很小,折疊后可以裝進塑料袋里。岳凱涵說,這是他同學幫他在二手車行里淘來的。
“這么小的車好騎么?”我問他,在我的印象里,騎行的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比較專業的山地車,而岳凱涵卻選了一輛小型折疊車。
“好騎,很小很輕巧。”岳凱涵說,“一路上也有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我就讓他們試著騎我的車,結果他們都覺得很不錯。”
路途上,岳凱涵的自行車遇到過多次“罷工”,比如沒氣、爆胎等等,這些他都能自己解決。在他的大背包里,裝了內胎、打氣筒、布條等修車設備,除此之外,還有手機、平板、充電寶、相機等電子產品,帳篷這類的生活用品,而換洗衣服他卻僅帶了兩套。
“衣服和食物可以在路上買。”岳凱涵說。
一個人上路并不孤單
因為可以認識很多陌生人
跨越5800多千米,經過了12個省份,岳凱涵走過了許多路,也遇到了許多人。“在我腦海里沒有具體的地點這些概念,只有從哪里到哪里的一段路程。”岳凱涵說。
遇到岔路口就看手機導航,迷路了就向當地人打聽,一路上,岳凱涵覺得很順利。
“中國有很多好心人。”岳凱涵說,“有一次我的車壞了,一時修不好,也找不到旅館,好心人就讓我住在他們家里。”
自行車罷工,弄丟背包,這些一路上的坎坷對岳凱涵來說都不是困難,“這些麻煩事都是可以解決的,而在整個旅途中,我的身體條件很好。”
每個月,岳凱涵都會獲得3000元的項目經費,他把這筆錢用于每天的生活開支,“相當于每天100元生活費,包括衣食住行的全部。”
吃當地的食物,穿路邊買的衣服,住小旅社或者當地人家里,有時甚至在帳篷里過夜,而騎車趕路,則成了岳凱涵的日常。
一個人穿越中國,沒有同伴,只有在旅途中遇到的一個個陌生人。一路上,許多人問他一個人是否孤獨無聊,當我也這么問時,他反問我:“我們現在這樣聊天,你覺得無聊么?”
“在旅途上,我會遇到很多人,和他們聊天并不會無聊,反而會獲得許多有趣的東西,但如果有同伴,就可能只和同伴聊天了。”岳凱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