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學堂,引領一個時代。"
156年前的一天
彪炳史冊的船政學堂建成投用
培養出嚴復、詹天佑、鄧世昌等
629名畢業生
在中華民族自強之道
向海圖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船政學堂舊址 圖源: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
如今,百年船政教育薪火相傳,船政后人閃耀各行各業,百年船政將加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左宗棠“三顧宮巷”
1866年6月25日,閩浙總督左宗棠上奏申請在福州馬尾“設廠造船”并獲準。
從1866年7月開始籌備,到12月16日赴任陜甘總督,在短短五個月里,左宗棠作為船政藍圖繪制者,為船政做了十分艱巨的準備工作。
他還力薦林則徐女婿兼外甥、原江西巡撫沈葆楨出任船政大臣。
后人評價“船政創于左宗棠,成于沈葆楨”。
沈葆楨辦船政時,對近代科技并不熟悉,但他放下架子,努力學習,還派幕僚梁鳴謙深入工廠,向外國員工請教。梁鳴謙逐日把學到的新知識反饋給沈葆楨,兩人逐漸由外行變為內行。
船政的成功離不開人才集聚。
左宗棠、沈葆楨秉持唯才是舉、不拘一格的用人標準,起用了一批出身背景各異的士紳乃至普通百姓和華僑,擔任船政提調委員、監工委員、艦長、教師等各類重要職務。
這支各懷特長的開創者群體,成為船政的中堅力量。
第一所新式學堂
百年前,總理船政事務衙門列出三項任務——造船、辦學、興海軍。
1866年末,左宗棠奏請設立船政附屬教育機構,命名“求是堂藝局”,取“實事求是”“求是求實”的寓意。
1866年12月23日,船政工程全面動工時,學校同時也開始招生,最早開設駕駛專業,第一次招考考題是沈葆楨出的《大孝終身慕父母論》。
福州少年嚴復報名應試,當時他父親初喪,見此命題,文情悲切,考取了第一名。
1867年1月6日,求是堂藝局開學,中國第一所新式教育的學堂誕生了。
當時校舍尚未建成,學生暫在福州城內白塔寺、仙塔街和馬尾的亞伯爾順洋行,學習外語、數學等基本課程。
1867年6月,位于船政的校舍建成,求是堂藝局遷到新址,更名為船政學堂,分為駕駛學堂、制造學堂。
前學堂又稱法文學堂,由法籍洋員采用法語教學,教導船舶制造和機械工程等內容,是中國最早的工程師學校。并附設繪事院,培育艦船設計師和工程制圖人員,是中國最早的工程制圖教育機構。
原白塔寺、仙塔街教學點并入后學堂,又稱英文學堂,由英籍洋員教導,是中國最早的海軍軍官學校。
1868年,船政開設藝圃,招募15歲至18歲學徒工,培養專業技術工人。這是中國第一所職業技術學校。
“這意味著船政職業教育不設天花板,應用技術型人才學習優異者可以進入船政學堂學習。”馬尾船政文化研究會會長陳悅說,比如陳兆鏘曾經是藝圃學生,升入后學堂管輪班學習,并以“考列優等”任北洋海軍“定遠”艦大管輪,后來歷任江南造船所所長、福州船政局局長,成為近代中國首位海軍輪機中將。
“卷王”是如何誕生的
百年前,船政學子們是怎樣學習的?
學生進入船政學堂后,除了學習經史策論等傳統文化課程外,還要學習外文、高等數學和科學知識,比如后學堂駕駛專業學生要學習航海天文學、地理知識等。
船政實行工學緊密結合的廠校合一體制,同時創辦船廠和學堂,規劃統籌加上交叉融合。
學堂教習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學生既學習又承擔生產任務。
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學習法語,船政第一任正監督日意格,組織前學堂教習編撰中國近代第一部漢法詞典——1874年出版的《漢法語匯便覽》。
去年,陳悅將偶然發現的1886年出版船政教科書《華英譯本》捐給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這是目前已知第一本船政學堂教科書實物。
從假期和考試制度安排來看,船政對學生考核非常嚴格。學生在傳統節日(端午、中秋和春節)才能放假,星期日給假一天但不許回家。
學員入學三個月后開始甄別考試,通過者每月發放四兩銀補貼家用,未通過者革退。
教學開始后,每三個月對學生進行考核,考一等者賞銀10兩,二等無賞無罰,連續三次一等,另賞衣料。連續三次三等者勒令退學。
船政學堂有三種教學模式,堂課、廠課和艦課。學生在校學習完成后,到船廠或練習艦上實習,實習考核通過才能畢業。
“船政教學‘嚴進嚴出’,淘汰率高達2/3。”陳悅說,第一屆制造專業招105名學生,最后只剩39人畢業。
超強學霸橫空出世
為了加快教學進度和學生成才,1867年起,船政后學堂又從香港中央書院(后稱皇仁書院)等學校招成績優秀、具有良好英文和西學基礎的學生入學船政,組成了奇特的外堂生班級。
從香港學校招生,此后成為船政學堂一項傳統。
從1867年到1874年,一批中國少年以突飛猛進的學習進度成才。
船政培育出近代中國第一批艦船工程師,全面接管船政的技術性管理工作;
培育出中國第一批專業的海軍軍官,奠定了近代中國海軍軍官教育培訓的基礎模式;
培育出中國第一代具備近代工業知識的職業技術工人,掌握了船政的技術生產工作。
隨著第一屆學生的畢業,沈葆楨感受到要全面掌握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必須派遣其中的優秀學生到國外深造,“窺其精微之奧,宜置之莊岳之間”。
1877年,船政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駕駛學堂的學生被派往英國留學,嚴復、葉祖珪、薩鎮冰等人通過入學考試考入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制造學堂和藝圃的學生被派往法國,在巴黎礦務學校及自由政治學院等學習深造。
到1911年,船政一共派遣107位學生到國外留學深造。
留學生們精益求精,奮發有為,回國后在造船、鐵路、礦業、冶煉、郵電等方面貢獻頗多,如鐵路建設方面的詹天佑、高而謙、丁平瀾,礦業開發方面的羅豐祿、林慶昇、池貞銓、林日章、張金生等,郵電方面的蘇汝灼、王平國等,造船方面的魏瀚、陳兆翱、汪喬年、鄭清廉、吳德章、李壽臣、陳義寬等。
再現船政文化城
從1866年末到1911年,船政學堂共培養548名畢業生,包括啟蒙思想家嚴復,海軍將領鄧世昌、劉步蟾、林永升、林泰曾、薩鎮冰,外交官陳季同,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等。他們活躍在近代軍事、文化、科技、外交、經濟和交通等領域。
船政人才的成就,遠高于同時期創辦新式學堂,這源于船政探索了一條比較符合國情與科技規律的人才培養路徑。
船政學教育模式和人才還傳播到天津、煙臺、江南(南京)、黃埔(廣州)等地,衍生出近代一座座海軍學校。
李鴻章評價“閩堂是開山之祖”。
而且中國近代海軍歷任海軍總長、海軍總司令,乃至中高階軍官大多是福州籍,或畢業于船政教育衍生的海軍學校。比如,在民國初年直到抗日戰爭時期,從薩鎮冰到陳紹寬一連十余位海軍總長、海軍總司令均為福建籍。
近代海軍“無閩不成軍”,成為一種獨特的傳統。
辛亥革命后,船政學堂改稱福州海軍制造學校、福州海軍學校,后合并為海軍學校,1949年遷至臺灣地區。
藝圃先后改名為福州海軍藝術學校、私立勤工學校,最后更名為福建省立高級航空機械商船職業學校。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撤銷,各專業分別并入其他院校,即今天的福建工程學院、江蘇科技大學、集美大學航海學院。
1982年,船政職業教育在馬尾復校,發展成為目前位于倉山的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現在位于馬尾的福建航運學校和福建省船舶工程技術學校,也與船政職業教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船政后人同樣閃耀各行各業。薩鎮冰之子薩福均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衣缽傳承人,一生與鐵路打交道,領銜修筑了成渝鐵路。
著名科學家屠呦呦也是船政后裔,其曾祖父屠宗年是船政早期的寧波籍艦長。屠宗年1866年隨同鄉貝錦泉等人來到船政,后擔任“湄云”艦管帶,長期鎮守遼東海岸。
現在,船政學堂舊址將再次傳出瑯瑯書聲。2022年,船政文化馬尾造船廠片區保護建設工程(三期)開工建設,對原船舶工程技術學校舊址建筑等既有建筑進行修繕更新,以及對馬限山部分景觀實施改造提升。
目前,舊校舍群活化利用設計完成,修繕后計劃2023年9月交付福州船政海洋(職業)大學使用。
三期全部完成后,整個船政文化城輪廓更清晰,一期、二期以參觀體驗為主,三期有教學、研學等內容,中國船政文化城成為綜合性、復合性傳播和普及船政文化的大“博物院”。
作者:福州日報記者 歐陽進權 通訊員 楊明新 吳丹紅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罕見出土五件古代“蒸鍋”,其中一件大有玄2025-02-0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