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線雕作品“神武大元帥” 陳偉凱 攝
盤線 陳偉凱 攝
蔡氏漆線雕第十二代傳人蔡水況(左)言傳身教。陳偉凱 攝
2017年9月,在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一件富有廈門特色的漆藝作品——“神武大元帥”被作為國禮贈予外國元首,獲得高度贊賞。
“神武大元帥”光華奪目、精美異常,鱗甲片片分明,金線絲絲入扣,從外表看像是一件縮小版的中國古代將帥盔甲,金屬感十足,其背后所蘊藏的工藝,就是被學界稱為“藝苑奇葩,中國一絕”的漆線雕技藝。
雕琢春秋 驚艷時光
漆線雕技藝是從古代佛像表面裝飾手法中逐漸演化,并最終獨立發展出來的一種工藝類型。唐代時的泉州,塑像藝術興盛,出現了用漆線“妝佛”的工藝;后受宋元線雕工藝特別是瀝粉和泥線雕的啟發,工匠們采用堆漆和瀝粉雕手法來裝飾神像;到明末清初,漆線雕工藝逐漸形成,并得到較大的發展。
廈門漆線雕起源于同安馬巷鎮“西竺軒”作坊,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清代晚期,漆線雕的工藝水平進一步提高,技法更為純熟,粗細線條的運用更加靈活,漆線立體堆疊的手法逐漸成熟,并通過貼金、配彩,達到了“錯彩鏤金,雕繪滿眼”的藝術效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藝人的創作、交流得到鼓勵和扶持,傳統的漆線雕工藝重獲新生,蔡氏家族的第十一代傳人蔡文沛就是其代表。
蔡文沛首次把“漆線妝佛”工藝用于英雄人物、民間故事等題材的創作,以做工精妙廣受好評,作品暢銷東南亞,為漆線雕工藝開展海外文化交流、開拓國外工藝品市場,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也正是父親蔡文沛的言傳身教,讓蔡水況從小就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成為蔡家第十二代傳人中唯一一個掌握了漆線雕全套工藝的人。
20世紀70年代初,蔡水況進一步拓展了漆線雕技藝載體,大膽嘗試在蛋殼上雕龍,并將作品帶去參加廣交會,意外收獲大批訂單。蔡水況回憶道,當時廈門蛋糕廠房打蛋剩下的蛋殼不夠用,他們還去周邊城市采購。
1973年的廣交會上,有媒體和客商詢問蔡水況這項工藝的名稱,蔡水況輾轉反側好幾個晚上,終于想出“漆線雕”三個字。他解釋道,這門工藝首先是以漆線為表現手法的,圖案繪在物體上又像雕刻一樣立體,所以采用了“雕”字。
“漆線雕”三個字見報后,沿用至今。這門傳統技藝也由此從一個單純的民間工藝技巧脫胎為一種全新的獨立工藝類型。
1986年到1997年間,蔡水況的“鬧天宮”等14件取材自中國古典名著的脫胎漆線雕作品誕生,這些作品在形式上幾乎綜合了漆線雕藝術的全部技藝,坯體運用脫胎漆器技法,這在漆線雕領域屬于首創,為傳統藝術寶庫增添了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
2006年,廈門漆線雕技藝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漆線雕也逐步從瀕危的手工技藝蛻變為世人矚目的國禮,成了家喻戶曉的閩南地方文化代表。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
傳統的漆線雕是用陳年的磚粉、大漆和熟桐油等原料調和,反復舂打、手工搓成柔軟而又富有韌性的漆線,然后在涂有底漆的坯體上用漆線盤、結、繞、堆,塑造浮凸的圖形。它的制作包括打稿、舂泥、搓線、盤線、安金油、貼金、洗金等工序,創作一件作品,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打稿,即工藝大師經過精心設計,將底稿圖案按比例繪畫于器皿上,構型、圖案、顏色、意境等要素在此構思定型,這往往是一件作品成敗的關鍵。
舂泥,是按照非常精細的比例,將天然的大漆跟桐油調和的原材料和入粉料攪拌、舂打。一件不滿一尺作品用料,都需要捶打幾個小時,過程十分辛苦。
搓線,是為了表現各種圖紋、形狀,用特別的搓板,由手工搓成各種粗細不同的柔軟而有彈性的漆線,這個工序十分考驗工藝師的手藝,最細的線條如同發絲。
盤線,是漆線雕的核心工藝,極似手工版的3D打印技術。以連綿不斷的線緊密地盤繞堆疊,做出層次豐富而繁復的紋樣,極盡精微地表現出卷云、柔水、繁花、纏草等精美的立體圖案。盤漆線的過程相當精細,層層疊疊程序絲毫不能錯亂,并且過程十分漫長,需要工藝師有超高的技藝、超凡的耐心。
經過刷安金油、貼金、洗金、晾干、工藝大師打磨后,一件光彩奪目的作品才正式成型。
傳承創新 再攀高峰
在執著于藝術創新的同時,蔡水況也把大量精力放在技藝的保護與傳承上。蔡水況認為,“我的身份是個傳人,做好傳承是我的職業,這遠遠比賺錢來得重要”。
2008年,在各級政府的扶持下,蔡水況推動開設了“蔡氏漆線雕藝術館”和傳習所廣傳技藝,同時大力推動漆線雕技藝進入大中小學課堂。
如今,廈門漆線雕呈現人才輩出、梯次完善的欣欣向榮景象,省級工藝美術大師、非遺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就有蔡士東(蔡水況長子)、莊南燕、王志強、蔡彩羨(蔡水況侄女)、蔡超榮(蔡水況侄子)等,一批“90后”工藝師也相繼成長起來。
如何讓漆線雕這門“老傳統”不成為被時代淘汰的“老掉牙”?廈門蔡氏漆線雕第十三代傳人蔡超榮認為,“需要通過材料的運用、造型的塑造、結構的設計,使得漆線雕技藝更加迎合新文化、新時代、現代人的口味”。蔡超榮靈活運用古老技藝融入現代元素,在作品的選題上大膽突破傳統,嘗試古今中外包羅萬象的題材;在造型設計上,借鑒現代雕塑藝術、裝置藝術理念,創作出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瞻前顧后”便是蔡超榮的創新之作,它采用漆線雕的甲花編織技藝,粗細線結合,創作出青蛙、蛇等一系列靈動活潑的動物形象,極具趣味性和觀賞性。
而他的另一件作品“虎踞龍盤”,融入“龍虎”與“武將”的傳統中國元素,更在頭盔鎧甲的裝飾上運用了最具蔡氏代表性的“戰袍甲花”,極具線條藝術之美。
2015年,“虎踞龍盤”一舉摘獲中國傳統民間技藝的最高政府獎項“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
這些充滿探索創新精神的優秀作品,表現出傳統漆線雕技藝發展的無限活力,也彰顯著傳承人勇攀工藝美學高峰的決心,是漆線雕行業創新發展的風向標。
從用途單一的塑像裝飾手法到非遺技藝,再到世人矚目的藝術瑰寶,其間無不展現工匠們的傳承和堅守、匠心與智慧,在一代代傳人努力下,漆線雕藝術必將歷經歲月而愈煥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