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防戰士在小河上鑿冰取水
劉彩洪的家書
邊防戰士先在河面上鑿出洞口才能取水
閩南網1月9日訊 2012年12月20日,一封來自西藏阿里的“家書”,跨越崇山峻嶺,輾轉20余天,寄到了石獅邊防大隊。寫信的人,是蚶江邊防派出所的援藏干部劉彩洪。
雖說是“家書”,可洋洋灑灑1947個字,顧不上提及對家中妻兒難以割舍的個人情感,飽含的都是對藏族同胞與戰友兄弟的關切與摯愛。信里最念念不忘、反復傾訴的則是他目前所在駐地的藏族村民,日常生活嚴重缺水,特別盼望能有一口深井,解難濟困。
“條件有限,我們能做的實在太少。”劉彩洪說,近五年來,邊防官兵們主動承擔著跋涉數十公里、鑿河挖冰的取水重任,每天堅持為當地藏民送水上門。但是,遠水畢竟解不了近渴,戰士們一次的工作量,僅夠20余戶村民一天之用。“我們能不能為他們打口井呢?”
一句樸素的“請愿”,連日來,牽動著石獅邊防全體官兵的心。
這封“求助”家書,更是引起了泉州市邊防支隊、泉州團市委、在泉部分援藏干部及本報的關注。
“為阿里捐口井!”信息傳遞間,這句口號,被來自不同單位的人,異口同聲喊了出來。
【阿里家書·字里行間的深情】
“能為阿里做什么,一直掛在我心頭。”
“親愛的戰友同志們,你們好!……寫信的時候,窗外又是白雪皚皚,漫天飛舞。或許是距故鄉有萬里之遙,每每這樣的雪天,我便會遙望祖國的南端,想念那片晴初的家鄉蚶江。”
劉彩洪目前所在駐地,為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巴嘎鄉岡薩村四組(當地稱其為“老巴嘎”),距離泉州約3723公里(直線距離)。
這里是真正的雪山之巔。普蘭縣平均海拔4700米,含氧量不及平原地區的50%。如果說西藏是世界的屋脊,那么這里則是屋脊上的屋脊。眼下正值寒冬季節,河流全部凍結,常有風雪肆虐。而劉彩洪在當地的戰友們,每天有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跋涉數十公里,去小河上鑿冰取水。每一步的艱難,非常人可以想象。
“藏族同胞都很好,很和善。作為援藏干部,在這邊工作生活為數不多的漢族人之一,我能深深地體會到這般魚水情誼,阿里地區的群眾和官兵視我為家人?!星楹透冻隹偸窍嗷サ模催^來想,作為赴藏幫助工作的干部,我們還能為阿里普蘭做什么,能做多少,這事一直掛在我心頭。次仁大媽等藏族同胞取水用水難的問題……”
劉彩洪在信里,訴說了他在工作生活上如何被當地的淳樸藏民所感動,同時又流露了自己牽掛藏民,想回報藏民的真情。
他說,這里的冬季長達8個月,常年白雪皚皚,旱情嚴重,藏民們吃水、用水十分困難。幾年來,邊防戰士主動承擔起取水的重任,為當地藏民取水、送水,可條件有限,能做的實在太少。
“每年為了取水,群眾和官兵經常要一道修路,可一到夏天,剛修好的路又完全被河水淹沒,到冬季,往往是好幾個官兵或者一堆群眾拿鐵鍬挖冰取水。”
“我們能不能為他們打口井?……群眾和官兵的難處,我歷歷在目。先前,與漢陽、建平同志在難得的通信中作的‘一對一共建幫扶’構想,我是恨不得馬上實施,很想為普蘭做些事?!斎?,這僅僅是我和阿里藏族同胞的愿望和期許,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關心、關愛與幫助?!?/P>
劉彩洪在信里,對自己在高原的健康狀況只字未提,連在冰坡執勤巡邏遇到過的危險也一筆帶過,洋洋灑灑、字里行間,反復訴說著一份責任與堅守。
他為當地藏民生活的難處所憂,反反復復為他們“請愿”,期盼著能幫他們申請修一口深井,讓這些藏民能用上來自地底的、源源不斷的水,而不是每天戰士們送來,僅夠日常飲用,根本連洗澡都不夠的河水。
劉彩洪細心地算了賬,西藏由于地質因素,打井經費少說得25萬余元??墒牵鞑匕⒗锊煌诟=ㄊ{,那邊條件貧瘠,想要爭取地方經費援助、解決硬件建設,客觀上存在一定困難,他想,富饒的家鄉,如果能出一把力,伸出援手,那該多好!
【記者連線·戈壁灘打水故事】
干渴的戈壁灘
劉彩洪也說不清楚,他是不是“幸運”。來到老巴嘎這處有名的旱地,迎接他的卻是一場大雨。
那是去年的7月,他來老巴嘎還不到十天。那場大雨,連下了4個小時,一下子讓老巴嘎人都難以適應。
藏族老人比蒂的土房,建了幾十年,大雨沖刷之下,房子出現了嚴重滲水的狀況。因為毫無防雨經驗,劉彩洪所在的阿里邊防支隊巴嘎公安邊防檢查站,四十余名戰士,沒一人備有雨衣雨傘,大伙只能冒雨沖到老人的土房子里,將老人和行李緊急轉移出來,再跑回檢查站時,大家都淋得一身濕透。
這場大雨之后,劉彩洪真正開始了漫長而干旱的日子。
零下18℃的溫度,刺骨的寒風,從南方走出去的他,經過半年的適應,還是會忍不住地顫抖。缺氧的環境下,他的頭部常常隱隱作痛。除了高原反應,最考驗心性的,是每天要面對一地荒蕪、空曠的世界。劉彩洪說,“房無一間、路無一條,飛鳥不到”的描述,再形象不過了。
“在家里看樹都看膩了,沒想到在這邊,半年多了,要看到一棵樹,都覺得很奢侈?!眲⒉屎樵陔娫捓锔嬖V記者,站在檢查站門口放眼望去,來來回回都是雪山戈壁,別說是樹,連要見一次沒過腳踝的草,都十分難得。
不夠用的河水
劉彩洪一來,就聽檢查站的老戰士們說,前幾年,檢查站還沒派水的時候,村里的小孩到八九歲的年紀,就得承擔起為家里取水的重任。早上,孩子們背著小水桶到數公里之外的小河去打水,小小的年紀,扛一桶十余斤的水,剛好夠家里一天之用。第二天,再走幾公里,循環往復。
從五年前開始,檢查站接下了為老巴嘎村民送水的重擔。戰士們每天1點左右(當地日出時間,比泉州約晚2小時)開著抽水車,到3公里外的小河取水,取完水后,再開著抽水車,挨家挨戶為村民送水。一來一往,往往要折騰個半天才能把水送完,但每次送的水,也僅夠20余戶村民一天之用。
“夏天還比較方便,小河不會結冰,水量大,抽起來也比較簡單”,劉彩洪說,不過夏天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每當下雨時,河水就會變得很渾濁,以至無法飲用。這時,他們只能驅車20余公里,到巴嘎鄉政府所在地塔爾欽去取水。秋去冬來,小河結起厚厚一層冰,為了取水,還得先鑿開冰層,從冰下抽水?!捌綍r,河里面的水,含沙量都很大,打完水回家,還得放上大半天才能飲用?!?/P>
缺水還導致了生活上的困窘,“都有些不好意思說,在這邊,夏天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一個月才洗一次澡,洗一次澡,還得到20多公里外的鎮上澡堂”,劉彩洪說,到了冬天,情況更慘,鎮上澡堂關閉了,只能偶爾燒一小壺開水,將就擦洗了。
一口井的渴望
不僅是水源難找,拉水車的維修問題,也成為擺在檢查站面前的一道難題。
“前幾天拉水車的水泵就壞掉了,沒辦法,這邊要找一個零件都找不到,還得到湖北向廠家直接購買,已經訂購了一個,但是寄過來也要很長一段時間,所以目前只能用膠水先粘上。”劉彩洪說,這幾天做夢都會擔心拉水車壞掉了。
而且,因為天氣寒冷,每一次拉水車要出發的時候,啟動機器都要費去半天的時間,很多時候,都要好幾個戰士一起推著跑才能啟動。好些時候,都得先用開水燙一下發動機,才能啟動得了。
岡薩村一共有4個組,共有居民260戶920人,岡薩村四組(老巴嘎)則有四十余戶人家200余人。說起對打井的渴望,巴嘎鄉黨委宣傳委員達娃次仁有些激動,“老巴嘎要是有口井,那就真是好得不得了!”
達娃次仁說,如果老巴嘎有井,岡薩村最遠的密瑪、羅路貢瑪的村民,只要開著拖拉機,行駛四五公里,就可以來到老巴嘎取水。不僅是本村村民,就連附近村莊的村民,也能到老巴嘎來取水,旁邊霍爾鄉的村民,缺水的時候,也可以到此取水應急。
另外,由于該檢查站位于國道和省道的交會處,如果有井了,每次經過的車輛,可以把檢查站當作補給站了。“見面喝杯熱茶,聊聊天,就跟以前牧民在這歇馬飲茶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