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暗訪
染料里打個滾 變成“土豪金甲魚”
前日清晨6點多,記者在中埔水產批發市場門口右側的鐵軌守候。不久,4名身著迷彩服的中年男子各背著一麻袋東西“如約而至”。
4個人坐在鐵軌兩側,分成2組。第一組的人將大號的紅色塑料袋平鋪在地上,從口袋掏出一個塑料瓶,在塑料袋上倒了一堆深紅色的粉末。另一個人將清水倒進去,用木棍攪拌,很快形成一攤深紅色的液體。
另一組則解開麻袋,取出幾十只甲魚,在每一只甲魚尾部用利器鉆一個小洞,再用黃色繩子穿過,這樣就可以輕松提起甲魚。
準備就緒,第一組的人接過甲魚,拎著繩子將甲魚背面在塑料袋上的液體中浸泡一遍,正面再浸泡一遍。浸泡只要2秒鐘,原本肚皮白皙的甲魚瞬間染黃,然后將甲魚掛在釘有鐵釘的木樁上晾干。4個人十幾分鐘就給近百只甲魚完成“變色”。
【變裝】 抹抹泥巴也能裝野生
記者以收購甲魚為由上前搭訕。“我們只是在消毒,你要買可以去里面買。”見是陌生面孔,其中一人警惕地讓記者到批發市場里面買。說罷,幾個人將染好的甲魚裝進麻袋準備離開,走之前還給甲魚和自己的鞋子、褲腳上抹點泥土。
4個人走后,又陸陸續續來了兩三個穿迷彩服的人。記者注意到,有一個單干的中年男子并沒有用染料,而是用一個塑料袋,裝一些泥土再倒少許水進去,將甲魚扔進塑料袋倒騰幾下,一只沾滿泥巴的甲魚就出來了。
“他們哪是消毒啊,就是染料染個顏色,就是一種騙術。”單干男子稱,自己有本事賣掉,不需要用那種東西。“他們那些染料都是從安溪官橋鎮買的,要去化工廠找熟人配才有,一斤染料50元左右。”他說,這種染料叫什么不清楚,但很好用。
【變賣】 當“野生”賣給路人
該男子稱他們十來人都是老鄉,均來自江西,在廈門做這行有幾年了。每天從水產批發市場以30元左右的價格買來一些養殖甲魚,“打扮”一下,以更高的價格賣給路人。“懂得賣的話一只可以賣幾百塊。”他介紹,基本上每天都能賣出去,最低也能賣個50元一只。賣的地點也不固定,“有時候會去漳州,有時候去泉州,不一定。”雖然賣的地點不一樣,但進貨和加工的地點基本不變。
專家提醒
黃色甲魚
不一定是野生
“甲魚表面的顏色會根據環境的變化而變化,把養殖的甲魚放在黃色水桶里幾天,它也會變黃。”集美大學水產學院的陳曉鳳老師介紹,顏色偏黃的甲魚被當作野生甲魚的觀點并不成立。“養殖甲魚生存條件比較好,可能肚皮會白一點,而野生甲魚生存環境較惡劣,到處爬,有些顏色會偏黃。很多消費者把黃色的甲魚當作野生,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陳老師說:“野生甲魚存在的數量很少,有些人在工地、田地撿到的甲魚,也不一定是野生的。”陳老師介紹,甲魚的逃跑能力很強,遇到臺風、大雨等天氣,養殖場內的甲魚有可能逃跑,被路人撿到認為是野生的。
鑒別真假野生甲魚,陳老師認為,看甲魚的腳趾比較靠譜。“野生甲魚生存條件惡劣,體型會比養殖的瘦。而經常爬比較崎嶇的環境,腳趾會比較硬,比較鈍。”陳老師坦言,辨別野生甲魚不是那么容易,僅從顏色上判斷,是完全不靠譜的。
陳老師同時表示,吃野生甲魚不一定就比養殖甲魚好。“野生甲魚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工廠的污水、田地的農藥、生活污水等,都可能影響野生甲魚的食用安全。”同時,“野生甲魚的營養價值也不一定就比養殖甲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