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作為“十四五”國家重要交通樞紐工程的廈門翔安國際機場,99米的空管塔臺與3萬平方米空管業務區順利實現“雙封頂”。這意味著項目的設備安裝和調試工作提上日程,預計明年3月前完成全部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為試飛打下堅實基礎。
隨著項目全面封頂,99米的空管塔臺成為廈門翔安國際機場的最高地標。該項目自2023年年底開工以來,歷經500多個日夜,塔臺拔地而起,以巍峨身姿傲立。據承建方中交建筑東南公司介紹,塔臺采用“雙筒”現澆鋼混結構,由21層塔臺與5層裙房組成,主體結構建設期間,共使用鋼筋約1450噸,混凝土約8200立方米,鋼結構約460噸。
為攻克瀕海高聳建筑施工難、結構與幕墻空間關系復雜、施工需抵抗強風等難題,建設團隊引入國內首例智能造塔機——結構裝修一體化可升降整體式鋼平臺,造塔機集模架提升、混凝土布料、安全防護、堆料平臺等功能于一體,具備400噸的頂升力量和抵抗12級大風的能力,以“主體+幕墻”一體化施工理念,實現單層施工效率提升40%以上。
塔臺是機場不可或缺的關鍵設施,被稱為飛機起降的“指揮部”。“項目計劃于2026年與廈門翔安國際機場工程同步投運,屆時將有力保障每年38萬架次飛機起降。”民航廈門空管站副站長李智介紹,空管塔臺承載著守護航空安全的重任,建成投用后將發揮空中交通管制、航行情報、通信導航等功能,為廈門打造成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提供強有力的航空運輸保障。
解密
造塔神器
45分鐘頂升一層
全國首用輕型智能造塔機,如在高空架設一座工廠
記者昨在現場看到,塔臺外立面結構形似“小蠻腰”,外筒結構先收縮后外擴。中交建筑東南公司介紹,塔臺外立面采用雙曲率蜂窩鋁板與玻璃幕墻設計,總層數21層均為非標層,17層以下內外現澆筒體全封閉,17層至20層則為高空大懸挑結構,結構復雜堪稱行業罕見。
“如果采用傳統的‘落地式+懸挑腳手架+吊籃’的施工方法,不僅難度大,而且會對安全管理帶來挑戰。”項目負責人說,塔臺空間造型復雜,每層均存在異形封閉艙,外筒造型需毫米級安裝精度。以高空懸挑的外筒施工為例,外筒僅20厘米厚,且為三維曲面結構,一名成年人要站進去施工幾乎不可能,再加上施工現場常年風速達5級以上,項目一開始就面臨著諸多難題。
為了解決這些難點,民航廈門空管站會同項目各參建單位進行了全方位的評估,最終決定創新應用全國首臺輕型智能造塔機進行塔臺建設,這在國內機場建設中尚屬首次。
據介紹,智能造塔機全稱為結構裝修一體化可升降整體式鋼平臺,以太空電梯為設計靈感,是國內首例集輕量化、全能型、自拆卸、自提升于一體的落地式智能建造裝備,整套系統設計完成總重量約600噸,具備400噸的頂升力量和抵抗12級大風的能力,能完全滿足塔臺主體結構及幕墻工程施工需要。
應用智能造塔機如同在高空架設了一座工廠,打造空中生產線,可實現在幾十米的高空中進行模架提升、混凝土布料、安全防護、堆料平臺、結構幕墻一體化施工等作業。智能制造帶來的效率提升顯而易見——相較于傳統外架搭設每層(4.5米)耗時1.5天的建造速度,智能造塔機頂升1層耗時僅需45分鐘,塔吊整體工期“瘦身”30天,全周期綜合效益提升40%。
最大位移差不超5毫米
造塔機有7個機位,須同步頂升并精準對接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塔臺高空懸挑外筒僅僅20厘米厚,曲面幕墻更是對安裝精度嚴苛到毫米,這就要求造塔機的7個機位在高空中須同步頂升并精準對接。“這好比是讓造塔機在高空中‘繡花’,稍有偏差,鋼平臺就會整體傾斜”。
繡花般的功夫里蘊藏著諸多高科技密碼——據介紹,智能造塔機應用了北斗導航與PLC控制系統,首創“位移+磁環+壓力”三位一體同步提升技術。其中,北斗導航提供定位,PLC全稱是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簡言之就是為智能造塔機裝上了一臺擁有“大腦、眼睛和手”的電腦。“大腦”負責運行程序和處理數據,“眼睛”收集來自各種傳感器的信號(比如溫度、壓力、位置等),“手”則控制各種執行設備(電機、液壓器等)。
北斗導航與PLC控制系統雙管齊下,智能造塔機在頂升過程中最大位移差被嚴控在5毫米以內,在塔柱頂部加節技術和兩臂自升降技術加持下,高空作業風險降低80%。
數字大腦
將采用三類儀表著陸系統
世界上最先進,目前國內僅三個機場采用
未來投用后,空管塔臺還有哪些高科技?
在如今的廈門高崎國際機場,空管塔臺高68米,采用一類儀表著陸系統,飛機的起降對天氣的標準要求較高,即天氣標準為能見度不低于800米或跑道視程不小于550米,著陸決斷高度不低于60米。
“隨著廈門翔安國際機場的飛行能級提升,未來空管塔臺的保障能力也將提升。”民航廈門空管站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廈門翔安國際機場的空管塔臺將采用三類儀表著陸系統,為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儀表著陸系統,它所需要的天氣標準將大大降低。此前,國內僅有上海浦東機場、北京首都機場、北京大興機場實現了三類儀表著陸系統進近著陸(注:“進近”是指飛機下降時對準跑道飛行的過程)。
民航廈門空管站表示,將在后續工程建設中再創精品,持續推進空管云數據中心、空管智慧園區等工程建設,加快實現從人工管制到數字管制的重大轉變,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空管貢獻廈門力量。
(廈門日報記者 蔡綿綿 通訊員 喻柏菲 陳為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