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師生全程參與考古發掘的安徽淮南武王墩一號墓,近日入選“202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不僅“挖呀挖”
還用電腦給編鐘編磬測音
“全國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是中國考古學界設置的最高級別和最權威的獎項。武王墩一號墓位于淮南市高新區三和鎮徐洼村,墓主人是《史記·楚世家》中記載的楚考烈王熊元。2020年起,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廈門大學、山東大學聯合對武王墩一號墓開展發掘。
也是從那時起,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現場就成了廈大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考古系博士生柴政良的“課堂”。從研究生二年級到博士四年級,五年來,除了讀博第一年回校上課,其他時間他都待在武王墩考古基地,寒來暑往與泥土打交道。不過,考古人不覺得這件事枯燥,因為每一天的發現都是新的。
五年來,在廈大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副院長張聞捷教授帶領下,陸續有近20位廈大考古專業的學生參與過武王墩一號墓的考古發掘,他們多跟隨張聞捷教授從事楚文化研究。
在現場,廈大師生主要負責這座九室楚墓西室和南室的文物提取及后續的文物整理。除了下足傳統考古功夫,廈大人也在實踐中引入了技術手段,比如用電腦測音軟件對武王墩的編鐘編磬進行測音,為研究中國古代音律提供參考。
廈大考古師生參與項目
第二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去年底,武王墩一號墓的田野發掘工作結束。但柴政良至今還留在武王墩考古基地,他和老師同學將繼續參與該項目的考古發掘報告編寫、文物整理和相關學術研究工作。比如,對破碎的文物進行拼合,拍攝文物照片并繪圖等。
據悉,武王墩一號墓是經科學發掘的迄今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結構最復雜的大型楚國高等級墓葬。柴政良說,作為一名考古人能夠進入這樣高規格的項目是非常幸運的,它讓自己學過的考古知識真正從書本走向田野,讓他真正感受到了這份事業的魅力和意義。
這是近年來廈大考古師生參與的第二個“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前,他們參與的“福建平潭縣殼丘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群”項目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點擊】
武王墩墓
武王墩墓是戰國楚系墓葬中“獨立陵園制”的典范,陵園面積達150萬平方米,車馬坑長達148米,陪葬墓、祭祀坑星羅棋布,主墓封土高逾14米,墓坑深達20米,展現了楚國工匠卓越的工程智慧。
武王墩一號墓共發掘出土器物1萬余件,包含基本完整的禮容器、禮樂器組合,保存完好、共出器物豐富的“木俑坑”,以及大量漆木生活器、車馬兵器、玉器、卜甲等,種類包羅萬象,為了解楚國物質文明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廈門日報教育工作室記者 郭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