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公交的開通方便了附近居民的生活
原本已經提交的方案,因為居民的一句話,又撤回,重新增設站點,重走審批流程。昨天上午開通的社區公交401路,就是因為村民建議,增設了“何厝小區”這個站。
蓮前街道的“厝邊公交”401路、402路,正式開通。它們也叫社區公交,兩條線路連接了蓮前近一半的社區,惠及十多萬居民,解決了很多居民出行的公交盲區。
有意思的是,這兩條厝邊公交在籌備過程中廣泛聽取居民意見,還為居民提出的一個建議撤回預定方案,重新修改。
蓮前街道辦事處有關負責人說,這次“厝邊公交”項目是2016年思明區委、區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在籌備中以座談會、調查問卷等方式廣泛征集群眾意見,為線路、站點設置等工作提供了參考。在最初的線路方案提交審議后,何厝居民們又提出建議,想要增加一個新站點,蓮前街道很快協調公交集團等單位重新考察地點,發現路的一側符合建站要求,于是就把已經提交的方案撤了回來,重新修改。于是,401路有了“何厝小區”站。
記者觀察
開通社區公交將常態化
家門口“最后一公里”那點兒路,說遠不遠,走個5-10分鐘就到了;可也說近不近,真拎著大包小包一堆水果蔬菜頂著烈日,走上5-10分鐘,還真是難熬,讓人叫苦連天。
社區公交,要解決的就是大型居住區“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難題。
很多社區道路等級不高,往往沒辦法開行常規公交,這家門口最后幾分鐘的路于是成為居民出行困擾。公交集團曾經做過調查,在沒有社區公交前,除了邁開兩條腿,許多城鄉結合部的居民解決“最后一公里”多依靠“黑摩的”。這些隱藏在社區間、村口巷尾間的“黑摩的”起步價就得五六元錢,而且還帶來不少安全隱患。
城市公交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給市民帶來方便。大家出行有什么難題,就解決什么難題。
于是,社區公交來了。它不僅來了,還成為這幾年以及未來幾年,廈門交通部門要花大力氣去做的一件事。交通部門將研究開通更多的社區公交線路并讓這項工作常態化,持續下去。
聽取居民建議量身定制線路
2013年8月,廈門第一條社區公交431路(枋湖發展中心—安兜)開行,立即受到熱捧。這條線路長度7.5公里,兩三百米就有一個站,日運行班次一兩百班,沿線6個社區受益。這條線路的一位公交司機說,幾乎每趟車的載客量都很高。
2014年開通的社區公交433路,也受到極大關注。公交集團提前好幾個月就聯合社區實地調查摸底,分析需求。在這過程中,有很多社區居民主動找公交集團提建議。很多居民說,哎,在咱們家小區門口也設個站點吧。
據了解,目前廈門的社區公交模式,幾乎是由街道社區與公交集團合作的方式,各出資一部分,共同為居民量身定制出公交線路。和常規公交線路相比,社區公交的居民參與互動性要強得多。每條社區公交開通之前的數月里,街道社區就要聯合公交集團一起,實地勘探,開展調研,還要和居民們座談,聽他們的建議意見。
也就是說,社區公交線路要怎么走,站點要怎么設,只要條件允許,都是居民說了算。
也難怪,為什么每條社區公交的開通,都會受到如此多居民的熱捧。
花絮
孫子上學不用再風吹日曬了
60多歲的林萍萍,喜歡去老年大學,和朋友們一起合唱。不過很長時間以來,她在坐上去老年大學的公交車之前,都要先步行十幾分鐘。這段路不算遠,但對于林阿姨來說,還是會有些疲憊。
同樣覺得不方便的還有家住何厝社區的林先生,今年64歲的他每天都要早起,騎著電動車把小孫子送到塔埔社區附近的幼兒園。雖然也不會很遠,但是小孩天天風吹日曬,也是挺心疼。
401路、402路這兩趟社區公交開通后,他們的生活少了不少麻煩。林阿姨家門口就有了公交站,“走下去只要兩分鐘”;林先生的孫子也可以坐公交直接到幼兒園,“住蓮前好幾十年了,第一次感覺這么方便”。
居民作畫裝點社區公交
車身上泛著浪花、車頭前有個小太陽、白鷺在車窗邊停駐、幾朵花兒在四周開放……除了出謀劃策幫公交規劃線路,蓮前的居民們還給厝邊公交做起了“衣裳”。
今年3月起,蓮前街道就在轄區內廣泛開展“美麗蓮前幸福生活”的攝影、繪畫、征文和微電影征集活動。目前征集到的600多件作品中,不少是孩子們手繪的花兒、鳥兒、山峰、海浪等元素,都被重新組合“穿”在了公交車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