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轉,萬象更新。泉州市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盛會——兩會。
拼經濟、破難題、強民生、創幸福、譜新篇……總結成績,展望未來,泉州上下齊心,擘畫2024年發展藍圖。閩南網推出《拼經濟 喜迎“兩會”》特別報道!
閩南網1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陳玉玲)綜合實力位列全國百強縣(市)第51位、最具投資潛力位列第9位、綠色發展位列第49位、科技創新位列第71位,較2022年度均提升2位,新型城鎮化質量位列第45位,提升1位……過去一年,泉州市安溪縣把握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不斷創新和發展“晉江經驗”,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2023年12月26日,安溪縣第十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召開,縣長劉永強在會上表示,新的一年,安溪將加快全面建設具有茶鄉特色的現代化中等城市,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安溪實踐而努力奮斗。
壹
全力穩預期穩增長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過去一年,安溪全年完成GDP909億元(預計數,下同),增長1%左右;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50億元,增長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31億元,增長18.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4.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5%。
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惠企力度持續加大,疊加出臺“1+1+10+3”等一攬子惠企政策措施,企業享受獎補資金超7800萬元。市場活力持續迸發,新增市級龍頭企業3家;新增“四上”企業150家;新增市場主體1.5萬家、增長12%。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7家、省級科技小巨人9家。消費潛力持續釋放,全年網絡零售額278億元。
安溪光電產業園 黃東華攝
項目建設不斷提速
深入實施“項目大奮戰”行動,500個縣級以上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35億元。深入實施“聚僑引僑和安商回歸”“招商大拼搶”行動,組建粵港澳大灣區、成都(川渝)兩個駐外招商分中心,引進蘇閩高科數字智能產業園等項目210個、總投資1300億元。
數字福建(安溪)產業園 黃東華攝
產業體系不斷提級
謀劃推進“7+8”園區標準化建設項目,7個市級“四個一批”項目新增廠房及配套面積71.47萬平方米,入駐和意向入駐安智創鋰電、德斯特等項目130個、總投資122.2億元。優勢產業加快集群補鏈,LED、藤鐵工藝2個產業集群獲評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全球首個商業遙感衛星接收網海西站首期兩部接收天線啟動數據接收及分發應用;光電產業引進友騰光耦元器件等8個優質項目;藤鐵家居工藝產業行業總產值達286億元;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投產奇楷鋰鋁塑膜、臻璟氮化硅等項目;建材冶煉建筑、食品、生物醫藥等行業引進產業鏈項目12個。深入實施“抓創新促應用”“抓工業設計促產業提升”等專項行動,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總額達7.67億元,增長32%。第三產業加快能級提升,全年接待游客超75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85億元,分別增長45%、50%。
安溪領秀云城項目 黃東華攝
安溪衛星運控中心 吳圣超攝
中國電影資料館安溪數字資源中心 吳圣超攝
“三茶統籌”不斷提效
安溪鐵觀音品牌價值達1432.44億元,連續八年位列中國茶葉類區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價值第一,位列“中國名茶品牌傳播力指數”第一名,獲評國家商標品牌建設優秀案例。茶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全縣涉茶總產值達362億元,茶企稅收、茶業電商交易額分別突破億元、百億元大關。
貳
以實體經濟為根基 全力打造現代產業生態
新的一年,安溪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GDP增長6%左右,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劉永強表示,安溪將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以新型工業化為引領,以鏈長制為紐帶,全力打造鏈條集聚、韌性充足、結構優良、效益突出的現代產業生態。
圍繞以上目標任務,重點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突出擴大內需,進一步積蓄發展動能
千方百計擴投資,確保532個縣級以上重點項目完成投資超523億元,力爭全年新招引和增資擴營項目150個、總投資1000億元以上。多措并舉促消費,開展主題促消費活動110場次以上;加快“海絲茶緣街區”、金泰商業綜合體等項目建設,積極培育首店經濟、首發經濟等新型消費模式,大力發展線上經濟、直播經濟。
全面開展“靠前走半步”活動,推動實現“一窗式無差別受理”;推動10項以上高頻辦理事項實現“一件事一次辦”;持續擦亮“安商有數”營商環境品牌。
突出鑄鏈集群,進一步構建產業生態
增強傳統產業支撐力,確保53個技改項目完成投資68億元以上;力爭新增“四上”企業200家、市級以上產業龍頭企業5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9家、上云上平臺企業50家。加快藤鐵工藝產業園、云鶴電商園建設;支持企業建設海外倉,同步拓展國際國內市場,力爭全行業總產值突破300億元。
增強新興產業牽引力,對接招引芯片制造和MiniLED、MicroLED等10個產業鏈項目;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緊扣高端化、功能化方向,力爭引進5家細分領域優質企業。
縱深推進“工業(產業)園區標準化建設”專項行動,力爭建成標準廠房60萬平方米以上。
增強第三產業驅動力,促進中小微企業融資增量擴面降本,力爭新增信貸投放超80億元。編制全域旅游發展規劃,推出一批精品旅游線路。引進跨境電商運營平臺,培育市場采購貿易等新業態新模式,力爭外貿出口增長5%以上。
突出科教引領,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
支持福建農林大學安溪校區擴容提質,創建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加強與福建農林大學、黎明職業大學、中國農科院、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5家以上;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政策,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0%。優化人才引聚政策,組建高質量發展顧問團,成立安溪博士聯盟;新增市級以上高層次人才300人以上。
突出融合共促,進一步踐行“三茶統籌”
著力穩一產、強二產、優三產,力爭全縣涉茶總產值突破400億元。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5萬畝;開展制茶人才分級分類認定工作;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推廣陳香型茶葉,進一步豐富茶產品供給。
加快安溪鐵觀音國際商標注冊步伐,完成安溪本山、安溪梅占、安溪毛蟹、安溪大葉烏龍等特色品種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注冊。扎實推進安溪鐵觀音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創建。
深化品牌興茶行動,“走出去”到福廈泉、北上廣等風向標市場和茶葉傳統銷區開展拓市推廣活動。實施安溪鐵觀音全球營銷計劃,組織企業參加歐美、東南亞、中東等國際茶展,加快拓展海外市場。推進中國福茶數字科創園建設,與天貓、京東等頭部電商共建產地倉,加快打造中國茶葉的集散加工中心;扶持茶包裝、茶機械行業發展;籌建安溪縣茶產業金融結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