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畫筆勾勒戲曲新美學
福建省美術館“周末戲相逢·登臺入戲”系列公教活動激活傳統文化雙創基因
“對口幫扶 花開永定”文旅消費市集專場 薛莞馨 攝
西湖瀲滟,戲韻悠揚。5月1日上午,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龍巖市文旅局和永定區政府共同承辦的“對口幫扶 花開永定”文旅消費市集活動在福建博物院則徐廣場開幕。在展演區,“周末戲相逢—永定花開”專場演出座無虛席,福建省美術館特別策劃的“周末戲相逢·登臺入戲”系列公教活動得到精彩呈現。
視頻展映 福建省美術館供圖
在活動現場的視頻展映環節,播放了福建省美術館面向省內高校征集的AI創意作品快剪短片。這些作品圍繞“周末戲相逢”演出內容,通過AI技術對演員形象、服飾及動態場景進行數字化創作,將傳統藝術符號轉化為兼具平面設計與動態視覺的現代藝術作品。虛實交融的視覺呈現形式構成了生動的“數字戲曲實驗”,吸引大批市民游客駐足圍觀,成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體驗。
福建江夏學院動畫專業大二學生林思怡的作品在展播中被展示。她說,在創作過程中,AI技術顯著提升了效率。以原創設計的戲曲臉譜為原型,借助生成式AI快速生成多版不同動作神態的設計草圖,讓創作者得以聚焦于傳統藝術表達的深度探索。
“館校共創+科技賦能+劇場展演”的立體化傳播鏈在本次活動中得到了很好的呈現。作為“數字戲曲實驗室”板塊的指導教師之一,福建省藝術職業學院教師楊宸宇認為,此次活動是高校與美術館的一次深度合作,通過持續地探索AI技術對美育教育形式的拓展,推動了福建傳統戲曲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創新。
“AI不是替代創意的‘快捷鍵’,而是打開思維邊界的‘催化劑’。這種‘人機協作’模式,倒逼了藝術創作者更深入理解傳統文化的象征意義——因為只有讀懂傳統,才能利用AI這一新興手段產出有靈魂的作品。”楊宸宇介紹道。
福建省美術館工作人員介紹,“周末戲相逢·登臺入戲”系列公教活動構建了豐富的活動矩陣,通過劇團與美術館的跨界聯動,延伸節目內容、拓展互動形式,除“數字戲曲實驗室”板塊外,還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觀眾設置有“劇場美術館”和“名家零距離”板塊,這些板塊巧妙地打破了戲曲與美術之間的傳統界限,為傳統文化 IP 的當代轉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實踐平臺。
下一步,福建省美術館將持續深化“周末戲相逢·登臺入戲”系列公教活動,探索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多元文化場域,為“美術館+戲曲”融合業態注入新動能,助力推動更多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記者 薛莞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