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4月26日訊 (閩南網記者 張凱航 通訊員 李新鵬) 今天(26日)是第17個“世界知識產權日”,泉州市人民檢察院通報了泉州市檢察機關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狀況,同時,也發布了2014-2016泉州市檢察機關保護知識產權十大典型案例。
在這之中,記者梳理發現,鞋服類品牌“很受傷”,而經濟發達、品牌集中的晉江、石獅、南安,三個地區案件量達到全市案件量9成以上。
去年 全市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侵犯知識產權案件22件27人
2016年,全市檢察機關立足檢察職能,結合區域實際,創新服務機制,優化服務平臺,積極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工作,為實施我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據悉,去年全市檢察機關共批準逮捕侵犯知識產權案件22件27人,提起公訴117件150人, 查辦利用審批、驗收知識產權申報項目等職權受賄案件1件1人,查辦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等濫用職權案件1件1人,查辦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被套取案件1件2人。
從案件辦理情況看,2016年全市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呈現以下特點:
1.非公企業商標權成為受害“重災區”。辦理的知識產權刑事犯罪案件中,侵犯商標權案件占絕度比重,共批捕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犯罪22 件27人,提起公訴87件110人,從罪名分布情況看,主要集中在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假冒注冊商標罪。侵權對象范圍廣泛,既包括國內自主品牌,如李寧、富貴鳥、七匹狼、361°等;也包括外國馳名商標,如“NIKE”、“adidas”等。總體上,非公企業商標權成為受害“重災區”。
2.案發地和涉及的行業均相對集中。犯罪地主要分布于經濟發達、品牌集中的地區。其中,晉江地區案發占比 75.21%,石獅地區占比10.26%,南安地區占比8.55%,三個地區案件數量占全市案件總數的94.02%。此外,侵犯知識產權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鞋業、服飾、食品等行業,其中,發生在鞋業的涉罪人數占比45.33%,發生在服飾業的涉罪人數占比 20.67%,發生在食品行業的涉罪人數占比16%,以上行業總占比高達82%。
3.刑事案件與民事案件數量反差巨大,且案件在性質上民、行、刑交織顯著。在目前多元化的保護手段中,相較之民事救濟手段時效長、取證難和執行難的現狀,刑事司法救濟手段更為嚴厲、高效和低成本。但司法實踐中,知識產權民事糾紛案件量卻明顯多于刑事案件,且案件性質上民、行、刑交織顯著,增加了辦案難度。
4.規模化侵權案件數量相對減少,刑事司法初見成效。同比2015年,2016年全市侵犯知識產權批準逮捕和起訴案件數量基本保持均衡。然而,鏈條式、產業化的侵權方式越來越少;侵犯知識產權案件的涉案人數總體呈現相對減少的趨勢。可見,在多元化手段規制侵犯知識產權違法犯罪的格局中,刑事司法工作初見成效,正逐步形成公平、開放、透明的知識產權法治環境。
5.電商假冒侵權手段隱秘,侵權主體范圍廣泛。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網絡商標的使用方式呈現多樣化,網絡空間假冒侵權的比重越來越大。除利用網絡宣傳銷售商品外,侵權方式更多元化。網絡商標侵權主體范圍廣泛,除了涉及傳統意義的侵權商品的實際銷售者及故意為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等便利條件者外,還包括侵權信息傳播者、網絡服務提供商、APP開發商等,所涉第三方侵權主體范圍廣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泉州港首次出口新能源汽車組件2025-05-07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