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與“千萬工程”經驗,響應“以竹代塑”可持續發展理念,7月12日至14日,泉州師范學院紡織與服裝學院組建社會實踐隊奔赴泉州市安溪縣藍田鎮,開展“IP千轉織竹韻,綠徑百趣繪藍田”主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活動聚焦國家級非遺竹編技藝,依托“蟳夢”大學生美育輔導員工作室,旨在探索“非遺傳承、創新設計、產業賦能”融合新路徑,構建“傳—創—品”耦合新模式,賦能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
尋根承脈溯竹藝 問道傳薪續非遺
實踐隊圍繞“尋根承脈溯竹藝,問道傳薪續非遺”開展實踐,深入調研了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安溪藤鐵工藝博物館及安溪縣富山閣竹業專業合作社三大文化場域。通過溯源唐宋海上絲綢之路的竹器貿易史與竹編技藝發展史,隊員們系統梳理了安溪竹編的歷史脈絡、地域特質、制作工藝、編織藝術及傳承現狀,由此完整構建起從歷史符號解碼到活態技藝傳承的文脈賡續鏈,為后續創新實踐奠定了堅實的文化根基。
在此基礎上,實踐隊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賦能非遺傳播,通過拍攝研學紀錄片、制作精美微視頻,并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推廣等舉措,助力竹編技藝的宣傳普及,使千年竹編以青春姿態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實踐隊在安溪縣富山閣竹業專業合作社
實踐隊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
實踐隊在安溪藤鐵工藝博物館
經緯交織創新意 服飾融合展匠心
在安溪縣富山閣竹藝工坊,實踐隊員們有幸師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顏章智老師,系統研習了傳統竹編的精湛技藝。從觀摩選竹、刮青、分篾等十六道嚴謹工序起步,隊員們親身實踐,讓根根柔韌的竹條在指尖起舞;六角編、螺旋編、紋絲編等經典技法,在經緯交錯間煥發新生。
受此啟迪,隊員們立足紡織與服裝學院的專業優勢,將傳統竹編元素巧妙融入現代時尚設計,創作出竹編頭飾、幾何耳飾、鏤空手環等系列飾品。這些作品,既承載著非遺工藝的獨特神韻,又躍動著鮮明的現代美學脈搏。經緯熔傳統之魂,服飾涌時代之潮,匠心與創新于此奔涌不息!
實踐隊成員學習竹編技藝
實踐隊成員竹編頭飾作品
田野調查明現狀 產業賦能探新途
實踐隊深入藍田山內寨村,對話傳統竹編手藝人與電商青年,直擊老齡化、同質化、銷路窄等產業痛點;走進華星公司,鏈接資源、洞察市場,探尋產業升級密鑰;探訪清溪媳婦鄉村振興服務站,謝章安老師詳細介紹了其通過資源整合、技能賦能、電商拓銷實現“造血式”振興的成功范式,為團隊提供了寶貴經驗。
此行,實踐隊以扎實調研為基礎,積極學習先進模式,力求以戰略視野擘畫藍田竹產業振興新圖景,讓古老技藝在新時代劈波前行。
實踐隊成員同清溪媳婦鄉村振興服務站理事長謝章安交談
IP創生塑品牌 竹韻煥彩繪藍田
實踐隊緊扣“以竹代塑”戰略導向,依托專業優勢創新打造“創竹·煥生”品牌項目。實踐聚焦文化傳播傳承、綠色時尚產品開發、生態包裝設計三大實踐方向:通過提煉藍田竹編非遺元素,創新研發萌態IP形象及竹原纖維文創衍生品,助力傳統文化活態傳承;探索竹編技藝與竹原纖維面料的創新融合,設計兼具實用性與市場潛力的環保包袋及服飾配件,引領綠色消費理念;將傳統竹編智慧轉化為現代設計語言,為安溪茶葉、柿餅等特色農產品量身打造可降解、高辨識度的環保包裝解決方案,切實響應政策并賦能地方產業綠色發展。
在品牌構建中,隊員們錘煉了專業能力,深化了綠色擔當,以實際行動踐行了青年服務國家發展的時代使命。
綠產融合謀發展 鄉村振興譜華章
在調研實踐基礎上,實踐隊深學活用“千萬工程”經驗,立足藍田資源稟賦,以竹為媒,從人才引進、品牌孵化、經營模式等多方面提出鄉村振興可持續發展新路徑,構建“傳—創—品”耦合新模式,打造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產業支撐,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鄉村產業振興“藍田經驗”。通過實踐,隊員們深刻領悟了“千萬工程”蘊含的系統方法論,提升了服務鄉村的實踐本領,增強了以綠色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信心與擔當。
通過本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隊員們不僅練就了過硬的專業本領,深化了對非遺傳承、綠色發展與鄉村振興的認知與擔當,更以青春實踐探索了專業賦能地方特色產業的有效路徑。同學們紛紛表示,未來將持續提升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服務地方文化與產業發展的征程中挺膺擔當,以實際行動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書寫新時代青年知行合一的青春篇章。(廖文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