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拔節生長,田間綠意盎然。在仙游縣榜頭鎮后莊村,“新農人”陳晉龍種植糧食作物1000多畝,水稻育秧5萬多盤,還調用高速插秧機、秧盤播種機、植保機等農機設備,為周邊8000多畝農田開展農機服務;仙游縣福臨門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育秧面積1000多畝……眼下,仙游縣扶強培育的一批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和廣大種植大戶等踴躍投入早稻育秧,確保按時完成全縣5.8萬畝早稻插秧任務。
仙游縣實行縣處級領導掛鉤服務水稻種植重點村制度。連日來,該縣處級領導紛紛深入掛鉤責任田間地,了解農作物播種、土地流轉等情況,與“新農人”、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基層群眾面對面交流,不誤農時抓好春季農業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提高耕地生產能力,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第一資源。引進廖紅團隊成立文旦柚研究院,解決土壤板結化等問題,提高酸堿度,控制裂果率;引進福建農大郭玉瓊團隊成立茶研究院,提高茶產量和茶品質……近年來,該縣堅持因村施策、“借腦引智”,主動對接省內9所高校與11個鄉鎮結對共建,創新探索“鄉村有需求、高校來答題”的“1+2+N”校鎮(地)共建仙游樣板。目前,已對接開展11個鎮村規劃、22個專項規劃,聯系合作項目52個,開展各類活動34場次。
鄉村要振興,產業是關鍵。該縣全面拓展“一心兩翼八園”的產業發展空間,其中,蓋尾小微產業園已動工,大濟、郊尾、園莊小微產業園已完成土地報批。去年,一、二、三產增幅均居全市第一,文旦柚、枇杷、茶葉、薏米等特色農產品品牌的影響力、美譽度明顯提升。全縣現有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5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2個、“三品一標”農產品114個。此外,還充分發揮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優勢,在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中醫藥信息學會的牽頭下,積極創建中國藥膳之都,打造“牛樟芝”“嘉寶果”等特色農業品牌。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該縣大力開展“五水共治”,深入實施“四治”工程,持續創新推行“縣級主導、鎮街主責、村居主體、群眾參與、規范運維”的農村污水治理新模式,全力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全縣10個主要流域國省考斷面、12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功能達標率均為100%。接下來,該縣持續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深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推動“清臟”向“治亂”轉變,打造具有仙韻特色的和美鄉村。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根和魂。去年,該縣各村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積極籌建村史館36個,今年計劃再建102個村史館(家風家訓館)。各鄉鎮立足產業基礎和文化基因“兩基結合”,策劃打造蔡襄、葉颙、李耕、文廟等特色文化產業園,擦亮全國“國畫之鄉”等文化金名片。
“探索出‘各美其美’的鄉村振興之路,就要發揮鄉村基層黨組織引領帶動作用。”仙游縣委副書記沈國林說,該縣創新推行黨支部達標創星、黨員“初心使命”指數管理、新晉村(社區)主干傳幫帶等機制,獲評全省農村基層黨建“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示范縣。去年還創新出臺“五回一新”政策,目前33個村吸引中能物流、蘇油能源科技等返鄉投資項目41個、引稅3654.2萬元。同時探索推進農村小規模工程規范管理,成立以鎮為單位、村居為股東的鎮級鄉村振興投資公司,為5個試點鎮的97個村增加村財收入664萬多元。今年計劃加快11個跨村聯建片區黨委建設,實施村財增收“2050”計劃,開展基層黨建“亮曬比拼”活動,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
下一步,仙游縣將以“四名三增一創”為抓手,積極創建國家級鄉村振興示范縣,大力實施產業特色鎮、專業村培育三年行動計劃,梯次培育打造一批特色產業超億元村、超十億元鎮,加快8個小微產業園建設,推進特色農產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聚力農文旅深度融合,持續打響“有一種旅游叫仙游”區域品牌。
鄭志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