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福鼎市堅持落實“三茶”統籌,促進全產業鏈條提質增效,真正實現“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
——小小綠葉“鏈”動全產業
冬季茶休,人不休。正值茶園管護黃金期,連日來,福鼎的茶農們忙著給茶樹修枝、除草,開展病蟲害防治。他們身后,一座座氣象站運轉不停,24小時全方位關注著茶葉長勢。
茶葉的生產、加工、制作與氣象條件密不可分。想要喝上一杯好茶,過去往往是天氣說了算。如今,變“看天吃飯”為“知天而作”,福鼎有自己的解題之道。
據悉,去年以來,福鼎市先后建成投用13個標準化茶園立體氣象監測站,與已有地面氣象區域站網構成覆蓋全域的福鼎白茶立體氣象監測網,監測覆蓋面積達1400萬平方米,實現茶園環境溫度、濕度、雨量等八要素定時、連續、定位觀測,填補了茶園氣象監測數據的空白,為開展茶葉氣象服務、茶葉氣候資源評估認證、茶葉與氣象學科交叉領域研究等提供數據支撐。
科技賦能走出“智”富路。近年來,福鼎市全面推進福鼎白茶智慧茶園監控、8K+5G高清視頻系統連接央視專線、福鼎白茶茶園立體氣象監測等,加快實施“數字茶鎮”“智慧茶園”,力爭更集約、更全面地實施茶葉質量安全監管,推動茶產業提質增效。2022年,福鼎市茶園可采摘面積約30.5萬畝,實現茶葉總產量3.1萬噸,其中,白茶產量2.3萬噸。
有了“好原料”,如何進一步打通產業鏈、創新鏈?福鼎市不斷鼓勵、支持茶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自己的產品標準,運用先進的自動化設備,進行標準化、智能化生產,助力產業“智改數轉”升級。
在福建品品香茶產業綜合體建設項目,一條國內首創的白茶智能化精制生產流水線正有條不紊地運行,通過高精尖設備層層精選,進一步提升福鼎白茶精制加工水平。
“一條生產線只需6名工人,人工成本也能節省70%。”福建品品香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邵克平表示,智能化生產線投用后,不僅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還大幅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生產效益。
以創新力換附加值。福鼎市重點扶持品牌突出、標準化程度高、有潛力、有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創新型企業,促進上市發展,打造中國茶葉航母,更好地發揮帶動效應。
“轉變發展思路,我們還著力培育‘工業+旅游’模式,利用茶園、基地資源,將茶園風光、采摘體驗、加工制作等內容融入工業游線路,讓一產‘接二連三’,變原來的以旅興業為如今的以業促旅。”邵克平說。
走出企業車間,走進廣袤茶山,雖至冬日,依舊滿眼綠意。一壟壟茶樹層層疊疊、錯落有致,沿著山勢匯聚成一道道綠浪,隨風涌動起鄉村振興的勃勃生機。
為進一步激活“綠色寶藏”,福鼎市持續推進三產融合,融出發展新路——
做優茶文旅,在福鼎全市打造20多個茶旅休閑點,適度開發茶莊園、茶民宿、茶創意基地等項目,形成茶園生態游、茶鄉體驗游、茶事研學游等精品線路,不斷打造旅游新“爆款”,集聚人氣;
做強茶“IP”,挖掘“世界白茶發源地”和白茶始祖太姥文化內涵,融入各類特色民俗文化,創作并推出新一批以福鼎白茶為題材的書籍、影視、歌曲等精品力作;
做深茶文化,開展茶文化“六進”工作,支持校企合作,將茶文化茶科技傳播到每一位學生身邊,營造“愛白茶就是愛家鄉”“悠悠茶香伴隨瑯瑯書聲”的濃厚氛圍。
此外,福鼎市還著力打造網絡直播帶貨等新型營銷模式,培育白茶網紅經濟;創新發展茶窖、茶倉等白茶倉儲服務,逐步推廣禪茶、白茶啤酒等產品;建設茶機械、茶包裝、茶文創、茶貿易和茶服務等配套產業服務項目……“白茶+”等業態融合產品層出不窮,市場活力不斷激活,福鼎正全力打造“中國白茶之都”,推動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閩東日報記者 朱靈塬 通訊員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