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改革進行到底第三集心得體會 人民民主新境界觀后感
本集主要內容:2013年11月,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吹響。“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這一目標,向全世界傳遞著中國共產黨推動完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信心與決心。在黨的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人民民主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1、
為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深入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和重大突破,從7月17日起,十集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將連續播出十天。中國之聲《新聞縱橫》每天播出一集《將改革進行到底》的錄音剪輯。
央廣網北京7月20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2013年11月,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吹響。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這一政治改革目標,向全世界傳遞著中國共產黨推動完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決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指出的: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臆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強調這個被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的重大判斷。
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提出到“中國夢”的引領,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中國的未來繪就了發展之路。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表示,只有發揮黨的領導的堅強作用,把我們黨治理好、建設好,所有這些改革才能夠推動,我們改革發展才能夠健康地向前發展。
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中央軍委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領導小組相繼成立,加強黨中央對黨和國家事業全局中重要工作的直接領導力度和統籌協調能力,提高了決策和執行機制的權威性和效能。
從2015年起,每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聽取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黨組工作匯報,聽取中央書記處工作報告。這已成為實現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安排。
此后,中央相繼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組工作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等,為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供了堅強的組織制度保障。
如果說,堅持黨的領導,讓中國這艘巨輪在駛向復興彼岸之時有了堅定而正確的掌舵人,那么人民當家作主,就是巨輪航行的力量之源。
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與時俱進,就是時代給出的一個新命題,也是黨對于群眾現實需求的回應。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主任沈春耀談到,“在新的情況下,老百姓民主、法治、維權、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和能力水平都提高了。那這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立法工作、監督工作、代表工作,就要適應這個新的情況的變化。”
2015年6月,中共中央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轉發了《關于加強縣鄉人大工作和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探索建立代表履職激勵機制”等具體措施。這為各地積極開展縣鄉人大建設指明了方向。
在江蘇睢寧縣,每個人大代表都有一本“民情日記”,本子里記錄著他們走訪選區了解到的民情、民意。人大代表周蓮萍說,“每當我們選區的選民,他們反映的一些問題,或者一些意見以及建議,通過我的努力,得到了有效解決以后,我就心里面特別有一種成就感,覺得非常踏實。”
在創新與實踐當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與時俱進。完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開展“專題詢問”,加強全口徑預決算審查和監督,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的制度化保障更加完善。
人民當家作主的內涵,也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升華。
201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指出:古今中外的實踐都表明,保證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通過依法選舉、讓人民的代表來參與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選舉以外的制度和方式讓人民參與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投票的權利而沒有廣泛參與的權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時被喚醒、投票后就進入休眠期,這樣的民主是形式主義的。
選舉之外,以“協商”的方式來調和社會矛盾、求同存異、擴大共識,成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協商民主”首次出現在黨的代表大會文件中,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寫下濃重一筆。
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房寧講到,“發展中國民主的基本路徑和策略,由黨的代表大會文件的形式確定下來,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在現階段,我們要以發展協商民主作為民主的重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將“協商民主”寫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案之中。
2015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七種協商民主渠道,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系統謀劃了協商民主的發展路徑。
從2013年10月22日起,每隔一周的周四,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都會準時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行。作為落實中共十八大精神、推進“協商民主”的一項制度建設和創新,雙周座談會在中斷了近半個世紀后得以恢復。重啟后的雙周座談會,名稱中多了“協商”二字。
全國政協辦公廳研究室主任舒啟明解釋說,“它不是簡單的一個名稱變化。在繼承已有工作形式的基礎上,把黨中央關于協商民主的要求,這些元素給它嵌入進去,這樣就成了一種重要的協商平臺。最終把改革的成果,及時用制度的形式給它固定下來。”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黨的十八大以來,積極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立法主動適應改革。
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法治政府建設提速,權力清單制度在全國各級政府推開。政務公開,也讓權力運行到哪里,公開和監督就延伸到哪里。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研討班上指出: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在法治軌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則必然禍害國家和人民。我們說要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就是要依法設定權力、規范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
2015年底,《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出臺。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首次就法治政府建設發文。在這張法治政府建設的總藍圖上,進一步明確通過大力推行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等來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職能,讓權力更為有法可依。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社會公眾這種民主、法治意識的這種提升,實際上是倒逼了政府的依法行政,使得政府更加注重要規范自己的行為。”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讓當今中國的政治體制進入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歷史新階段。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氣,沿著民主、法治的道路,堅定地進行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黨的領導下,一幅用民主與法治勾勒的治理圖景,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引領我們堅定不移地駛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