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付行業面臨變局的關鍵時分,央行負責支付監管的副行長范一飛接受財新專訪,詳盡解讀支付行業的性質、發展愿景、風險和監管原則。
8月底,負責支付監管的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接受了財新記者的專訪,對支付行業的性質、發展愿景、風險和監管原則做了詳盡的解讀。
圖為范一飛在2015 陸家嘴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
7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一份頗具專業色彩的文件在網上迅速傳播,并受到來自銀行、互聯網金融、電商和網購“剁手黨”五花八門的解讀。這份名為《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的文件,已醞釀多年、數易其稿,在支付行業的創新與風險、便捷與安全之間尋求平衡,措辭之謹慎,解釋之詳盡,都是近年罕見的。
近年來網絡支付賬戶功能不斷拓展疆土,從簡單的類存款業務逐漸滲透到理財、資管、清算,在金融業中的角色越趨復雜。然而對于支付的監管卻一直未能同步展開,從準入、開戶到備付金管理、支付限額,要么付諸闕如,要么有令難行,每一次政策調整都引來專業與非專業的廣泛非議。
網絡支付作為金融的基礎設施,一端連接的是追求極致體驗的消費者,另一端則對接的是風險聚集、戒律重重的金融系統。兩者高度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張力,正是監管者面臨的最大難題。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作為打破現有秩序、催動創新發展的顛覆者,有著近乎本能的反抗精神和強大的輿論動員能力。監管者板起面孔的說教,極易被看似不經意的調侃話語輕輕擊碎。
征求意見的一個月后,《征求意見稿》即將變成正式文件付諸實施。8月底,負責支付監管的央行副行長范一飛接受了財新記者的專訪,對支付行業的性質、發展愿景、風險和監管原則做了詳盡的解讀。
51歲的范一飛,身材高大,談吐直率,并不回避監管中的矛盾和困惑。從今年2月底才從中投公司調往央行的他,善于市場溝通和協調,這或許和他曾擔任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上海銀行董事長的市場歷練不無關系。
與“三會”相比,目前央行直接發放牌照的機構不多,主要是第三方支付機構。“我們當然希望支付機構都能夠健康發展、持續經營。”范一飛表示,對于網絡支付的監管,要兼顧創新發展與風險防控,注意為行業發展預留空間,并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在建立監管基準與保持靈活性之間,范一飛表現得并不像一個高高在上的監管者。
“央行同時承擔著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能,整個金融體系穩定了,支付行業才能健康發展,實體經濟才能穩步發展。這也是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的共同利益所在。”范一飛表示。
“監管者要謙遜地向市場學習”
目前,我們已就《征求意見稿》向全社會征求意見,正在對各方意見進行認真梳理研究。有些問題需要在專業層面繼續研討,有些問題則需要從更宏觀的層次去把握,合理意見一定會采納吸收。至于正式推出的時間,當然會爭取盡快,但時間還是要服從質量,或者說在時間和質量上也要尋找一個平衡點。最終的定稿很難做到人人滿意,對有關方面也要有一個說服、引導的過程;各方應當站在促進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角度,兼顧便捷性與安全性,盡可能達成共識。
金融業大多包含以下幾種特征:一是涉及的資金價值量大,牽涉面廣;二是具有系統性特點,或者說有規模經濟要求;三是金融機構很大程度上充當信息中介,旨在減少信息不對稱;四是金融業本身具有擴張性,通過資本積聚、集中來實現擴張的沖動強烈。此外,也是最重要的,金融機構還必須具備損失吸收能力,所以通常比較強調資本金。
從上述角度看,支付業務應當屬于金融業。事實上,第三方支付這一提法在某種程度上有點名不副實了,不少支付公司已經不只是給買賣雙方單純提供支付服務的第三方,比如部分支付已延伸到了資管、理財等領域,甚至超越了銀行的業務范圍。但問題在于,支付機構最初的進入門檻很低,甚至沒有門檻,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準入門檻很高,是需要用資本金來吸收風險和損失的。
針對這一局面,從監管原則來看,要么支付機構的類銀行業務直接比照銀行來監管,在資本充足率等方面提出要求;要么支付機構放棄相關業務,回歸支付通道本色。還有一種折衷的辦法,就是對于一些已經形成的業務不是直接取消,而是設定限額,限制其過度發展。在《征求意見稿》中就體現了這樣的指導思想。
第二部分是非銀行支付機構。2014年共完成支付業務538.97億筆、35.30萬億元。僅就筆數而言,非銀行支付已經接近銀行支付;但從金額看,非銀行支付總額不到銀行支付的2%,從單筆金額看,2014年非銀行支付約為655元,不到同期銀行支付的2.5%。非銀行支付小額、快捷、便民的特征,目前體現得很充分,雖然總額還不是很大,但對經濟社會活動特別是便民服務來說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不久前在一家便民超市里發現,一家支付公司不僅為超市提供一般收單服務,而且把公交卡充值、水電煤繳費、信用卡還款之類的便民繳費功能整合進來,我看這就是支付機構找到合適的業務發展模式,提供小額、便民和普惠金融服務的典型例子。
第三部分是銀行間轉接清算機構,比如說央行清算總中心及其下屬機構、中國銀聯等。2014年共處理支付業務162.17億筆、2492.57萬億元。它們實際上是為前兩者提供服務的。支付產業本身屬于基礎設施,而清算業務則是基礎的基礎。
我覺得對中國金融業的業態結構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從長遠來看,支付業的發展目標應當是商業銀行、非銀行支付機構和清算機構各自找準定位、互利合作、積極創新、公平競爭,共同架構符合我國國情的支付體系。商業銀行在充分發揮大額支付優勢的基礎上,也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積極提供便民和個性化服務;非銀行支付機構要繼續發揮靈活優勢,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非現金支付方式。此外,為了把“長尾”客戶服務好,把普惠金融進一步做深、做實,支付領域仍然需要發展更多的中小金融機構,包括中小商業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因此在監管上,要給中小機構以更大空間,通過正向激勵和負面限制引導它們更多地服務“長尾”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