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8月11日至13日三天的貶值之后,人民幣匯率糾偏基本完成,并于8月14日趨于穩(wěn)定。但是,人民幣的快速貶值,使得部分人士擔憂人民幣未來是否會經常出現跳躍式調整。就此,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表示,上周二至周四間人民幣匯率貶值的直接原因是對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定價機制的修正,是強化匯率定價市場化程度的一項特別措施。隨著人民幣定價機制市場化程度的提高,匯率的短期靈活性會提高,有助于避免匯率過度偏離均衡水平,因此會大幅降低未來出現跳躍式調整的可能性。
馬駿認為,要判斷人民幣匯率的中期走勢,更重要的是要分析經濟的基本面,全年GDP環(huán)比增速有較大概率達到7%左右。“從需求面來看,支持經濟企穩(wěn)回升有如下幾個具體因素:首先,我國從去年底開始降息降準,加上積極的財政政策支持,這些政策調整都應該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發(fā)揮正面的作用。其次,商品房價格和銷售從今年四五月份開始復蘇。再次,地方債置換和發(fā)行基本解決了地方在建基礎設施項目的再融資問題,在鐵路、保障房、水利、環(huán)保等領域開工的一系列新項目也有望加速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基建投資。”馬駿說。
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分析人士擔心,央行是否需要通過持續(xù)干預市場來穩(wěn)定匯率。馬駿表示,央行已基本退出對匯率市場的常態(tài)式干預,只在特殊情況下通過干預來熨平過度偏離基本面的短期波動。未來即使央行需要干預市場,升、貶兩個方向干預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此外,近期也有評論認為,人民幣的貶值導致了全球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跌,造成各國匯率的競相貶值,甚至可能影響美國的通脹率并使得美聯儲改變加息的步伐。馬駿則認為,相關評論夸大了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溢出效應。
馬駿解釋:“首先,其中一些判斷的前提是人民幣會持續(xù)大幅貶值,而這個假設前提是不對的。事實上,上周出現的是一個短暫的匯率波動,很快就穩(wěn)定住了。而匯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前者的中長期趨勢。其次,國際上一些匯率和資產價格的短期變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預期,而預期經常會在幾天之內對某個事件出現過度反應。隨著市場預期的穩(wěn)定,過度反應的一些價格應該會理性回調。再次,一些人在分析中采取了簡單化的‘算術’方法,即假設其他所有變量都不變,只計算匯率對某國通脹率或某種商品價格的直接影響。這種簡單化的方法忽略了市場供給和需求對匯率的反應,非常容易高估匯率的影響。”
關于競爭性貶值的說法,馬駿強調,中國未來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來自于內需。“即使考慮到人民幣上周的貶值,過去幾年之內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累計變化仍然是較大幅度的升值,中國沒有意圖和需要來參與‘匯率戰(zhàn)’。”馬駿說。 (見習記者 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