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曉波。王軼凡供圖
中新網杭州2月4日電(記者 王逸飛)近年,中國市場主體中企業家精神缺失的現象正成為焦點,其發揮與弘揚似也出現“減速降檔”之勢。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保護企業家精神、支持企業家專心創新創業”,令企業家精神再被點亮成為眾人期待。
實業振興之年,如何點亮企業家精神天空?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吳曉波在接受中新網專訪時表示,對企業家、政府、社會而言,“守正”將成為新常態下企業家精神培育弘揚的關鍵詞。尤其在政府層面,維護公平、法治的競爭環境最為重要。
何為企業家精神?有人將其形容為“企業家特殊技能的集合”,也有人定義它為“經過許多人持續試錯、最終在極小數人身上表現出來的天賦的潛質”。
在吳曉波看來,“企業家精神是企業家以超出自身現有能力,為自身使命或愿景去奮斗做事的精神”。由其延展,創新、冒險、誠信、法治、責任、公平競爭、科學精神等則成為他眼中當下企業家精神應涵蓋的特質。
當下,企業家精神的缺失問題正愈加引人關注。“缺乏主動創新、熱衷模仿‘山寨’”、“不愿冒險”、“社會責任感不強”、“只盯著經營結果看難出精品”……不少企業界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都指出過各自眼中的企業家精神“短板”。
企業家精神,當下缺了什么?吳曉波認為,理性、科學精神、法治、公平競爭精神的缺失值得關注,脫離了這些基本素養來談創新創業,不僅危險而且有害。
“目前企業家行為中最大的缺失是理性和科學精神的缺失。開拓前進道路過程中很多企業家激情滿滿,‘喊打喊殺’但喪失了基本的理性。科學精神方面,企業家打破常規做事,但不能脫離基本的科學精神。如當下很多人熱衷‘忽悠’,利用人性弱點獲利,不愿務實實干。如許多企業家的管理行為明顯違背著管理學規律,不乏有‘嘩眾取寵’現象出現。”他說。
在公平競爭與法治精神方面,吳曉波舉例,像市場上假冒偽劣頻出,個別上市公司高管“隨意”支配公司財物、隨意發放“普惠式福利”給員工,雖博得社會大眾的非理性喝彩,但實屬損害股東利益的不當行為,這些都是不可持續的非理性體現,扭曲了正常的市場競爭和創新。
在其看來,目前企業家精神的“短板”出現,有企業家群體自身原因,也有大環境的影響。
企業家群體內部方面,他指出,由于中國在市場與企業家精神方面的根基比較薄弱,野蠻生長的慣性還在,導致了“不缺有職業精神的職業經理人,而缺有真正老板素養的老板”。
而談及環境,吳曉波說:“像公平競爭、法治精神的缺失,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各主管、分管部門掌握的資源太多,導致企業家可通過跟個別政府部門、政府官員搞好關系獲得特殊資源,而不是通過公平競爭來贏得自己的競爭地位,這是一種傷害社會的嚴重扭曲。短期內很難有企業家擋得住不公平競爭帶來的誘惑。從長期看,這不僅損害了企業的持續競爭力,也扭曲了企業家精神。”
他也點出了自己痛惡的一種現象。“現在個別官員明知企業作假還是睜只眼閉只眼,因企業有稅收貢獻,可提供就業。無視其對社會的傷害和社會將為之支付的巨大成本。這是完全沒有底線的錯誤行為。”
在社會輿論、氛圍影響方面,吳曉波指出:“中國尚處轉型期中,以往粗放、野蠻的發展模式塑造了社會心態較浮躁,普遍存在崇尚點子、技巧投機,賺昧心快錢的不當心理,社會理性嚴重缺失。這種心理必須扭轉。此外,‘商戰’電視劇中過多強調了企業家家族背景和社會網絡關系中勾心斗角的一面,沒有去認真肯定企業家艱苦奮斗、自強自立的創業過程和勤奮誠實的品格,這些都應引起嚴重注意。”
最后,歸結點亮企業家精神的關鍵,他選擇了“守正”一詞。
“對企業家而言,其首要任務是讓企業能夠健康的活下去,倡導少說話多做事的實干精神,先講科學、講法治、講公平競爭,后用激情帶領團隊突破常規做事。對社會而言,要讓社會心態、輿論導向回到法治基礎上,回到以公平競爭為底線、以企業家精神引領的常態中。輿論要鼓勵真正務實奮斗的企業家,鼓勵勤勞致富,塑造一個理性、健康的社會環境。中國社會只要穩定、謙虛、守正,企業家精神就能健康發展,進而推動國家的超越追趕和創新驅動。”吳曉波說。
在政府“守正”上,他認為:“其‘守正’就是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這是第一要務,也是最簡單、最基本的要求。要讓真正的企業家在公平競爭中健康成長起來,而不是整天想著扶持某某企業某類企業、引進多大項目。進一步延展,政府應著力減少各種區別對待的優惠政策,在區別對待方面做減法,在建立維護市場公平的普惠性政策和法治方面做加法。”
“對待市場主體多樣化的競爭行為上,政府要做寬容的‘小政府’。而在倡導正義、公平競爭,維護法治上,政府應該強勢,多做有助于可持續發展的實事,才能降低社會成本,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弘揚。”吳曉波強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