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信,未來20年一定是中國技術追趕,甚至超越發達國家的20年。”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25日在第四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中國峰會上如是表示。他對中國經濟中長期表現充滿信心,且認為未來20年將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高速上升期。
在當日的峰會上,姚洋作了題為《中國增長潛力與當前宏觀經濟形勢》的主旨演講。他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減速,經濟結構是因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周期原因。
他分析稱,過去20多年來,中國基本經歷了2個大周期、4個小周期,每個小周期大概7年。包括1992-1997年和2004-2012年的兩個景氣上升期和1998-2003年的景氣下降期。目前,中國處在2013年以來又一個景氣下降期。
“由結構性因素導致的增長速度下降是長期變化,而由周期性因素導致的增長速度下降只是短期變化。”姚洋表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在減速,國際上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懷疑越來越多,但他卻持樂觀態度。
姚洋稱,日本在1973年石油危機前20年經濟平均增長速度為9.2%,石油危機后,只有3.5%,但卻因為技術創新實現了趕超。如今,中國也在走一條由擴張型經濟向技術創新發展的模式。
“當前中國科技投入已經占到GDP的2.1%;從科研人員來看,中國的大學生人數也達到了世界第一。”姚洋預計,未來20年一定是中國技術追趕,甚至超越發達國家的20年。
此外,姚洋表示,作為一個巨型國家,中國還有著其它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經濟學中的‘收斂理論’表明,當兩個國家的經濟政策相似時,低收入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會更快,應用到國家內部也是一樣。”姚洋說,中國不僅有相當強大的外部收斂理論效力,還有一個內部收斂理論效力,這是日本乃至“亞洲四小龍”都無法比擬的。
“借用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姚洋解釋,中國幾乎做對了幸福家庭的所有事:高儲蓄、高投資;工業、制造業發展迅速;雙重“收斂理論”發揮效力。從這些層面看,中國經濟出問題的可能性很低。
他表示,如果中國能把投資增長率保持在12%左右,經濟潛在增長率可達7%,甚至更高。(胡遠航 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