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左小蕾:一些國際分析誤導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
中新社北京6月19日電 (楊程晨 劉舒凌)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左小蕾近日接受中新社等媒體訪問時稱,近幾年國際媒體對中國月度、季度經濟數據,特別是第二產業的相關數據分析存在極大誤區,誤導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扭曲了市場的心理預期。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換擋,近來引起關于中國經濟將硬著陸的一些猜測。
目前擔任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的左小蕾,對經濟形勢分析、資本市場改革發展有深入研究。在她看來,當前國際大背景下,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增長貢獻仍達25%,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經濟“穩定器”,同期美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為10%。
這位專家對記者表示,相關“崩潰論”僅從增長速度的數值變化來判斷中國經濟態勢,是不充分、不中肯的,“中國的數據有好有壞,但國外一些對中國經濟形勢的描述是很情緒化的”。
左小蕾首先指出,中國經濟的結構性矛盾調整對第二產業的影響是可預期的,不應該作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增量信息。近期數據顯示,中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呈現下降態勢,西方一些觀點通常給出“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判斷,并不斷釋放貨幣政策要“進一步”微調的“預期”,這違反了理性預期要充分對稱已知的過去和現在的信息的基本原則。
她說,工業增加值下降、固定資產投資下降等數據,“印證”前期已經做出的分析和判斷是合理的、正確的。但是,把“已知”的信息變為“增量”信息,甚至重復使用,推動“增量的”宏觀調控政策“微調”不斷,對數據做出錯誤的解讀,誤判當期形勢和未來的態勢,也誤導了政策和政策預期。
此外,一些國外分析還將“出口負增長”變成新的“增量”信息,使其成為經濟形勢進一步惡化的依據,又成為經濟增長預期進一步下調的理由。
當前,中國遵循經濟發展規律提出與過去完全不同的調整思路,然而供給側結構調整的“新政”仍被一些國外分析人士質疑為“缺乏新意”。對此,左小蕾表示,實際上,最大的新意就是強調調整“不合理的供給結構”與構建“合理的新的供給結構”并行。
她認為,通過增加總需求三個方面(投資、消費、出口)的新供給進而創造有效的新需求的方式,是比用短期刺激政策更積極的穩增長舉措。
比如,高附加值產品出口替代加工出口貿易;增加品牌產品供給,提高服務消費在消費中比例;新出口產品結構和新消費產品結構拉動對新供給領域的投資等等。
左小蕾還指出,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發展階段,最大的不同是大規模要素投入的增長模式轉而向更高勞動生產率引領創新驅動的轉變。
她進一步分析,中國經濟規模已經接近11萬億美元,按6.5%的增長計算,每年相當于新增一個土耳其的全國經濟總量;期待中國經濟繼續保持過往兩位數的高速增長必將遭遇資源約束,甚至導致全球經濟嚴重失衡。
左小蕾強調,中國經濟正在按照經濟規律平穩發展。必須從思想方法上對一些西方機構的分析邏輯進行根本糾正,否則會不斷誤導市場預期,打擊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