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閩北山區,漫山翠竹成海,碧浪連天。
南平的竹林面積達652.7萬畝,占全國的10%、全省的40%,2023年全產業鏈產值近500億元。2023年9月,南平發布竹產業千億行動方案,通過創新竹產業發展機制,建設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為竹產業補鏈、強鏈、延鏈,構建系統完備的現代竹產業體系,力爭到2030年實現產值1000億元以上。
四大平臺優化營商生態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劍春率隊走訪位于邵武的福建味家竹科技集團等企業,圍繞竹林培育、竹產業裝備研發、竹新材料等關鍵領域現場“開方”。
去年,蔣劍春、張守攻、張佳寶、杜官本等院士,以及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于文吉等相繼到訪邵武,為竹產業“把脈問診”。
除了不定期的專家問診,邵武還建立常態化智庫對接機制。如與福建農林大學共建竹產業創新研究院,推動味家公司與南京林業大學合作運營“竹材研究院”,引進徐偉教授、陳紅博士等專家,邀請孫家良教授、余雁教授等系統性授課,全力鍛造竹產業人才隊伍。
近年來,邵武市以被列為竹產業鏈特聘專家團試點縣為契機,構建“1+2+n”人才體系,出臺重點產業鏈企業柔性引才實施辦法,探索“才呼我應”人才服務模式,從項目支持到生活服務等多維度優化人才環境。
“以前找專家要四處托關系,如今一‘下單’,問題就有了解決方向。”去年7月,邵武市興達竹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吳敏達通過南平市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提交了結構工程竹防霉技術需求,不久便對接上中國林科院、南京林業大學、武夷學院組成的專家團隊,難題還升級為南平市科技計劃項目。
吳敏達先后兩次將生產竹片送往實驗室。專家的講解讓他豁然開朗:“目前的防霉技術毛病不少,高溫高壓法能耗高、成本高,碳化處理會降低竹材抗彎強度,表面涂料法效果不持久。采用‘竹材組分定向拆分脫除技術’,去掉竹材里的易霉變物質,再把防霉、阻燃藥劑注入竹子細胞壁,給竹子來個‘內外大升級’,這思路可行!”
項目負責人莊標榕博士透露:“實驗顯示,改性竹材的防霉周期較常規處理產品延長5~10倍。”雖然成果落地尚需時日,但吳敏達滿懷期待。
綠色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是南平市打造的優化營商環境四大平臺之一。該平臺以國家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OpenKS算法技術為核心,繪制包含竹產業在內的8條重點主導產業鏈創新鏈圖譜,科學配置生產要素,選派3000余名科特派服務企業,推動招引簽約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592個。
除此之外,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臺,讓企業的政策獎勵從主動申請變為坐等撥付。“惠企政策直通車”平臺則利用稅收大數據為企業“畫像”,精準推送政策。“企呼我應”平臺暢通企業訴求渠道,組隊聯動為企紓困,去年序時辦結率100%,企業滿意率99.63%。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質變
與木材相比,圓竹中空、壁薄,物理和力學性能不穩定,加工難度較大;竹工機械起步又晚,自動化程度與標準體系有待改善。對此,南平竹企積極求變。
不久前,福建杜氏木業有限公司研發的毛竹初加工全流程連續自動化生產線、竹復合集成材連續智能化生產線,攻克了毛竹集中備料、初加工全流程自動化生產和設備互聯互通等多項“卡脖子”難題,填補了國內空白。項目實施后,企業直接經濟效益達3900萬元,帶動周邊包裝、運輸、金屬加工等行業發展,惠及1500余戶農戶、林農年增收6500萬元。
在杜氏木業的竹集成材生產車間,記者注意到,每2至4臺機器前僅有1名員工作業。公司副總經理錢小平介紹:“我們圍繞提升加工效率和材料利用率做產品設計和工藝改良,自主研發設備,統一單元件和產品規格,減少工人調換模次數。像你手上這根竹材,能同時制成花架、家具、鞋架。”
“現在很多企業追求數字化、信息化,卻忽視工藝梳理,導致信息化難以有效支撐。我們從各個環節減少損耗。比如,探索竹集成材加工過程中廢熱的高效利用,實現資源循環。”杜氏木業董事長杜錦祥說。2024年,該公司創新項目93項,98%的創新成果已轉化。
福越日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將竹粉融入聚丙烯板制成廚具,減少塑料污染的同時提升產品美觀度;福臨日用品制造有限公司研發的“四面青皮筷”使用難以開發利用的小口徑竹,保留竹青皮,不易發霉變形,在世界林產品及木制品展上榮獲林木業綜合產品類銀獎……在南平,錨定綠色目標、創新蔚然成風的企業還有很多。
竹產業先進制造基地漸成體系
走進福臨公司的產品展示館,竹餐盤、竹湯勺等產品琳瑯滿目。公司銷售負責人周運旺介紹,公司從專注家用和一次性竹筷起步,如今已進軍竹收納和特色竹制用品領域,持續關注新興消費場景,不斷挖掘竹制生活用品潛力。
移步至福越公司的車間,只見工人正全神貫注地調試設備。竹筷削尖機發出陣陣轟鳴,一捆捆竹筷被精準送入,眨眼間,帶著加工痕跡的圓尖狀竹筷便“唰”地從另一端吐出。
“這是我們最新研發的竹筷削尖機,8小時能削尖25萬雙筷子,什么規格的筷子都能削!”福越公司負責人鈄偉勇告訴記者,公司是南平引進的首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竹制品機械生產企業,年可生產設備6000套,預計產值1億元。
“閩浙贛物流園那2800平方米的電商基地已經不夠用了,我們投資2500萬元的竹木加工機械設備二期項目正在建設,預計今年10月投產。”鈄偉勇說,年前,來自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客戶一眼相中公司的生產線設備,現在公司正在加緊趕制。
數據顯示,邵武市現有292家竹制品加工企業,其中規上企業27家,是全國唯一兼有竹快消品、竹家居完整產業鏈的縣域,竹筷產量占全國市場的60%,2024年竹產業總產值85.9億元。當地還精心打造全國首個竹產區公共品牌——“武夷竹立方”。2023年,“武夷竹立方”生態科創館開館,展示全竹產品沉浸式應用場景,建成全國最大竹生活選品庫,吸引300多家企業入駐,產品涵蓋9大類100多個類目。
放眼閩北,全市現有筍竹加工企業1162家,其中規上企業220家。“鏈長+鏈主+專班”工作機制實行以來,圣象華宇、龍竹科技、莊禾竹業、元力股份、大莊竹業、上睿機械等一批鏈主企業發展壯大,形成了涵蓋一、二、三產比較完整的產業鏈,竹產業先進制造基地漸成體系。(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王玥明 記者 許可欣 通訊員 劉建飛 王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