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15日訊(閩南網記者 肖曉錦 蔣曉彬 通訊員 董銘 林子軒)當河邊的柳枝抽出新綠,八閩大地處處涌動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綠”象征著生機與活力,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以春為筆、以綠為墨,福建煉化權屬合資公司福建聯合石化公司勾勒出傳統能源企業轉型升級的嶄新圖景。作為國家“雙碳”戰略的踐行者,這家原油加工規模超千萬噸的煉油化工一體化企業,正通過一系列舉措,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全“綠”以赴,推進節能降碳
每年增加經濟效益約1.6億元,節約能量約9.3萬噸標煤……在芳烴聯合裝置低溫熱回收裝置現場,8臺新型壓縮機組正以平穩且高效的狀態運行中。它們承擔的任務是將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低壓蒸汽進行“回收改造”,實現“變廢為寶”。經過一系列處理流程后,這些蒸汽將源源不斷地匯入蒸汽管網統籌運用。
節能減碳是芳烴聯合裝置提高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在低溫熱利用改造項目全面投用之前,芳烴聯合裝置塔頂熱能采用的是空氣冷卻器,效率不高、能耗偏大,同時造成大量低溫熱浪費。為充分利用芳烴聯合裝置低溫熱資源,提高裝置綜合競爭力,福建聯合石化分兩期實施芳烴低溫熱利用改造項目,利用蒸汽發生器代替空冷,回收塔頂余熱,通過壓縮機將低品位的蒸汽轉化為高品位蒸汽,實現低品質蒸汽的高效利用。
2021年,芳烴聯合裝置低溫熱回收利用項目一期3臺機組投用,至2024年年底,累計節約標準煤22萬噸。憑借該項目帶來的節能成效,福建聯合石化獲評國家2023年度重點行業能效“領跑者”企業。經過一年多的技術攻關、操作流程優化,二期工程的5臺機組也于2024年年底投入運行。低溫熱回收利用項目全面投用后,預計每年可減少18.1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為福建聯合石化全“綠”以赴推進節能降碳提供有利支撐。
該項目采用的大流量、高排壓、大功率的螺桿式蒸汽熱泵主機在石化領域屬首次應用,項目的成功運用,讓“芳烴低溫熱高效回收技術及配套裝備”成功入選國家能源局第四批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名錄,標志著石化行業低溫余熱利用技術取得重要突破。
深謀遠“綠”,賦能企業發展
在福建聯合石化廠區北部,占地16萬平方米的聚烯烴智慧堆場正持續上演著“光能革命”。這座由近1萬塊光伏面板構筑的“藍色海洋”,是福建省內迄今規模最大的分布式光伏項目,裝機容量達21兆瓦。
該項目采用全球領先的柔性支架系統,最大跨距達50米的鋼結構網架如同巨型“光伏秋千”,極大減少了支撐結構對堆場作業的影響。在發電的同時,給露天堆場整體安裝了反吊膜,膜采用防火、防撕裂的環保材料,解決露天堆場存在的防雨防曬難題。
據統計,該項目從2022年10月建成至今,年平均發電量為2198.51萬kWh,每年可節約標準煤0.67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約1.98噸,減少二氧化碳約1.4萬噸,二氧化硫約10.33噸,氮氧化物約9.45噸,對實現地方環境保護、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在成功運營光伏發電一期項目后,福建聯合石化抓緊推進二期項目,計劃利用火車站周邊12.4萬平方米的站臺和周邊建筑等空間,建設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總裝機容量22.5兆瓦的光伏發電設施,計劃于2025年年底至2026年年初建成。
“能源成本是石化企業的第一大成本。”福建聯合石化技術與規劃部總經理韓曉宏表示,一直以來,福建聯合石化的綠色能源消納都處于較低水平,特別是綠電的消納體量相較于全年外購電量微乎其微。該項目的建成后,將進一步提升福建聯合石化綠電用能比例。
這些,都是該公司深謀遠“綠”,賦能企業發展的生動實踐。
多措并舉,筑牢綠色發展未來
一直以來,福建聯合石化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和發展布局,持續提升清潔生產水平。2022年,福建聯合石化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
堅持源頭減排、過程管控、末端治理,守護碧水。實施清污分流、污污分治,嚴管污水達標排放,做好處理設施監管、工藝技術管理及水質監控,確保污水100%合格外排。積極推進水資源回收利用,正在建設污水排放與回用率達新標準項目,項目投用后,公司回用水量將超75%,通過加強過程減量與循環利用,大幅提升用水效能。
堅持抓早抓小、嚴格管控、減污降碳,守護藍天。大力推進清潔燃料使用、操作平穩性提升、設備預防性維修、新增污水處理異味治理等項目,大幅削減大氣污染物排放。實行網格化管理開展LDAR泄漏檢測和修復,嚴控VOCS無組織排放。每年開展土壤污染隱患排查與自行檢測,跟進問題整改并備案。同時,對固體廢棄物全流程管理,危廢外委處置全程監管,確保處置全過程合法、受控。
當春天的陽光穿過煉塔,照在如鏡般的光伏面板上,福建聯合石化的綠色低碳發展持續煥發著新的生機與活力。未來,在這綠水青山間,福建聯合石化將繼續秉持綠色低碳理念,不斷開拓創新,在八閩大地上續寫更多關于綠色發展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