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到目前,眾安終究還是盈利的。在傳統財險公司動輒5-7年才能盈利的規律下,眾安保險自成立第二年便開始了盈利: 2014-2016年的凈利潤分別為0.37億元、0.44億元、0.09億元。
以目前的凈利潤對應近千億的市值來看,眾安的靜態市盈率已經達到9205倍。
市場給眾安保險的溢價過高了嗎?這其實又指向了另一個問題:到底應該用保險公司的邏輯還是科技公司的邏輯給眾安估值?目前從資本市場的反應來看,顯然是科技公司。
關于市場對金融科技公司的估值爭端,銅板街CEO何俊也曾對36氪表示:“有不少公司是拿著金融公司的利潤乘以科技公司的市盈率,只要資本市場接受,也不奇怪。” 眾安保險具備互聯網基因和科技能力,這使它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傳統保險公司的估值邏輯,為其贏得了極高的溢價空間。 講一個關于“數據和技術”的故事
相較于傳統的保險公司,“互聯網基因”和“以數據和技術立足”無疑是眾安保險最大的稀缺性所在。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科技+金融”的雙面基因使眾安保險具備了高估值的基礎。眾安也一直將自己定義為科技公司而非保險公司。在眾安保險遞交的上市材料中,也出現了“科技金融第一股”的說法。
科技金融,是眾安保險這個漂亮的估值故事里最重要的關鍵詞之一。
參照興業證券的研究報告,互聯網保險大約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網上銷售——互聯網作為渠道,覆蓋更多人群,接觸長尾客戶,優化客戶體驗;技術升級——互聯網作為技術工具,改進現有保險產品,使其動態化、定制化;生態創新——互聯網作為新的生態系統,呈現新的風險保障需求。
在眾安保險上線以前,互聯網保險業務早已存在,但主要停留在第一個層次,而眾安將互聯網保險帶入了第二和第三層次。
所謂“互聯網基因”,指的就是將互聯網場景或生態作為保險產品的基礎,這些場景既是保險產品的研發土壤,也是銷售渠道。而“數據和技術”的作用,體現在條款設計、產品定價、銷售方式、服務模式等各個方面,不僅能對傳統險種進行改造,還能直接創造出新的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