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聽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的關于人民法院解決“執行難”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3年來,人民法院解決“執行難”工作力度前所未有,成效前所未有,實現了執行模式的重大變革,執行質效有了較大提升,執行外部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報告指出,從上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訴訟案件數量大幅增長,一些生效法律文書得不到執行,被人民群眾稱為“執行難”,執行不了的法律文書被稱為“法律白條”。長期以來,“執行難”不僅成為困擾人民法院的突出問題,也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各界極為關注的熱點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解決“執行難”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2016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
2016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于落實“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的工作綱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確定“基本解決執行難”的總體目標是實現“四個基本”,即被執行人規避執行、抗拒執行和外界干預執行現象基本得到遏制,人民法院消極執行、選擇性執行、亂執行的情形基本消除,無財產可供執行案件終結本次執行的程序標準和實質標準把握不嚴、恢復執行等相關配套機制應用不暢的問題基本解決,有財產可供執行案件在法定期限內基本執行完畢。
報告指出,自2014年開始,全國法院對近20年來未實際執結的執行案件進行全面清查核錄,把1600余萬案件錄入執行案件管理系統,為實現執行案件有序、精準、全面、智能管理打下基礎,徹底解決執行案件底數不清、情況不明的問題。建立全國四級法院“統一管理、統一協調、統一指揮”的執行管理新模式,實現執行管理扁平化、集約化、可視化、規范化、智慧化。建成四級法院統一的執行辦案平臺,全國執行干警在一個平臺辦案,規范了執行辦案標準和流程。建立完善四級法院統一的執行指揮管理平臺,具有執行協作、款物管理、申訴信訪、流程監督等近20項功能,實現“一站式”執行公開、“一鍵式”案件督辦。
2016年至2018年9月,全國法院以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判處罪犯14647人,累計拘留失信被執行人38萬人次,限制出境3.2萬人次;特別是今年以來,共判處罪犯7281人,拘留13.4萬人次,同比分別上升90.6%和11%,形成打擊逃避、規避執行行為的強大聲勢。
報告強調,目前,“基本解決執行難”正處于攻堅克難、決戰決勝的最后關鍵時期,也到了推動長遠解決“執行難”問題的窗口期。
針對當前解決“執行難”面臨的新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報告提出4點建議:一是加強對執行工作的監督和支持;二是完善執行立法,推動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完善現行破產法,暢通“執行不能”案件依法退出路徑;三是加強社會誠信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不敢逃債、不能逃債、不愿逃債的制度體系;四是推動健全執行救助制度、司法救助保險制度,使更多涉民生案件困難當事人得到救助。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5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