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向陽鄉的盤山公路上,陳愛環的摩托車碾過晨露,車燈刺破濃霧。后座的女兒小悅把臉貼在她后背,書包里裝著這學期新買的輔導材料。這條往返50多公里的“送學路”,陳愛環已經風雨無阻地騎了兩年。摩托車儀表盤上,里程數在顛簸中悄然跳過“18000”的刻度,像一道無聲的年輪。
26日上午,記者在南安市山夫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見到陳愛環時,她正弓著腰裝地瓜。工裝褲膝蓋處磨得發白,指甲縫里嵌著洗不凈的泥土。
在山夫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陳愛環的工位像個小型殘疾人服務站。抽屜里塞著10多份殘疾人求職簡歷,墻上掛著6本“優秀員工”證書。
合作社負責人林連生指著已經打包好的有機地瓜笑著對記者說,剛來時,只有初中文化的陳愛環啥也不會。如今,她能駕駛打田機在山地里劃出筆直的溝壑,用Excel精準核算32畝農產品的收支,還能用Word幫助殘疾同事填寫申報材料。
“白天抽空請教老師,晚上等孩子睡了,就對著手機視頻自學Excel函數、Word文檔。”翻開“優秀員工”證書,每一本都浸著陳愛環星光下的汗水。
合作社大棚內,肢體殘疾員工小施正給蔬菜打包裝箱。“多虧陳姐帶我入社,現在每月能掙1800元。”小施表示。
加入農場后,陳愛環每年都會幫助10多位殘疾人,帶著他們育苗、打包。為了讓大家申請到殘疾人補助,她會幫忙整理、報送材料,甚至幫忙跑完所有申請流程。“她把每個殘疾人都當成家人。我們都很感謝她,經常給她家送菜。”陳愛環的同事們說。
49歲的陳愛環,不僅是山夫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里的“種植能手”,還是一位多重殘疾丈夫的妻子、智力障礙兒子的母親、風濕病婆婆的兒媳、高中女兒的家長。
推開卓厝村一棟民房的木門,進入陳愛環家中,斑駁墻面上貼著這個家庭最直白的“賬本”:一側是女兒從小學到高中的幾十張獎狀,另一側是丈夫、婆婆的一堆醫藥費清單,中間歪歪扭扭地貼著大兒子小旭的“大作”——用彩筆畫下的《媽媽好》。
“這是前幾年政府幫忙改造的安居工程。”在廚房里,陳愛環掀開灶臺上的防蠅罩,幾道菜還冒著熱氣。2022年安居工程實施后,陳愛環一家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餐廳、廚房。
“我女兒很喜歡這個廚房,經常與我一起下廚,幫忙洗菜、洗碗、做飯。昨兒,她告訴我在學校時腳崴了,我便下山送了趟藥。”她輕描淡寫地帶過獨自冒雨往返騎車50多公里給女兒送藥的事情。
“委屈嗎?”面對提問,陳愛環把凍裂的手藏進袖口。18年前,兒子確診智力障礙時,她抱著診斷書在臺階上坐到天黑;女兒小升初那年,她挨家敲門為女兒的英語補習班湊人數,被誤以為是推銷員;嫁到向陽鄉后,每年只有一次回莆田看望娘家人。最難的是過年時,為了多賺點錢,她從臘月廿六到正月初八給一家批發店送貨,卻忘了做一桌好菜給兒女們吃……
這些酸楚化作她摩托車后視鏡里的風景:兒子從特校畢業后,學會寫自己名字,還可以幫忙媽媽取快遞,做家務;女兒把“最美媽媽”的作文偷偷夾進她的記事本里;婆婆用顫巍巍的手給她別上山茶花……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要能看到孩子們健康快樂地學習長大,我就心滿意足了。”山風掠過她鬢角的白發,帶著農場里油菜花的芬芳。這個用摩托車輪丈量母愛的女人,正把人生的溝壑犁成希望的田壟——就像向陽鄉那些倔強的野花,在石縫里也要開出整個春天。
(記者 黃俊濤 李想 通訊員 施惠蓮 林祥桂 林乙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