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最易發生的疾病就是中暑,中暑是指在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機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的癥狀的總稱。臨床表現為:早期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糾正,癥狀進一步加重:表現為:頭暈、口渴外往往有面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中暑是夏季的常見病,是指人體在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節機能出現障礙而發生的一種綜合征。據專家介紹,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處于動態平衡中,當周圍溫度低于體溫時,人體散熱以輻射方式為主;當周圍溫度高于體溫或接近體溫時,人體散熱主要通過汗液的蒸發,但是蒸發受到空氣濕度的影響很大,濕度越大,出汗就越少。因此,處在高熱、高濕、低風速狀況下,人體調節體溫的能力會失調,極易導致一系列不適反應而中暑。
中暑易患人群
年老體弱者、嬰幼兒、產婦、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營養不良者以及較長時間處于高溫環境下的人最容易中暑,這類群體要特別注意夏季養生。專家特別提醒,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要遠離中暑。炎熱會使人交感神經興奮,加重心血管系統的負荷,尤其是心臟功能不全的病人,體內的熱量不能及時地轉移至皮膚而在體內積蓄,便容易中暑。在高溫曝曬的天氣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盡量少出門,并隨時帶好常用藥,以防高溫誘發原發病。由于中暑和其他疾病發病的病因不同,需要區別對待。因此,如果原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感到不舒服,應趕緊到蔭涼通風處,口服一些防暑藥。如果癥狀很快緩解,就可能是中暑;如果不見好轉,有可能是其他疾病,應盡快服用心血管藥物或到醫院尋醫治療。
應對措施
要預防中暑的發生,應該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保持室內通風,降低室溫,室內起碼要有電扇通風、降溫、加速空氣流通,但不要直吹身體;空調使用溫度不要太低;高溫下工作時間不宜過久,每天盡量不要超過8小時;降低勞動強度,備好防暑降溫飲料,盡量多補充淡鹽開水或含鹽飲料;保證充足睡眠,多吃些營養豐富的水果和蔬菜。盡量穿透氣、散熱的棉質衣服。同時,可以常備一些祛暑化濕的藥物,比如同仁堂的藿香祛暑軟膠囊(水)。該藥具有祛暑化濕,解表和中之功效,用于內蘊濕滯,受暑感寒引發的惡寒發熱、頭痛無汗、四肢酸懶、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