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男友送的玫瑰,靜和盈的反應為何截然不同長大后的靜和盈很自然地成為閨中密友,她們對待金錢、對待人生的態度一致得讓有些雙胞胎姐妹都自愧不如。讓人驚奇的是,情人節那天,同樣的情景,面對同樣的玫瑰,靜和盈的反應卻大相徑庭。
面對男友遞過來的玫瑰,靜表現出的不僅僅是欣喜若狂,她的眼中,閃爍著一種感受到被呵護、被關愛的極度甜蜜。靜當場給男友一個深情的擁抱,甚至不顧旁邊有他人在場,賞了男友一個香吻。相比之下,盈的反應平靜多了,面對那束嬌艷欲滴的紅玫瑰,盈淺淺一笑就把它接了過來,眼里沒有我們期望看到的感動與興奮。當被問到“情人節收到火紅火紅的玫瑰,覺不覺得很感動”時,盈回答“感動”之余,不忘補充一句:“其實也沒什么,我知道不少人收的是‘藍色妖姬’呢!”
兩個成長背景相似、年齡相近、與男友交往過程雷同、性格又幾乎一致的女孩,對待同樣一束代表著男友赤誠之心的玫瑰,反應為何完全不同?是盈不夠愛她的男友,還是她變虛榮了,變得更看重金錢和物質?又或者是,盈的男友表現得不夠真誠?不然,就是靜故意夸張地表現自己的情緒?
都不是!之所以會產生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主要是因為:盈的男友在情人節前的那兩個月,每個周日都會送盈一束玫瑰花;而靜的男友從來沒有送過玫瑰花給她。其實,兩對情人的感情都非常好,盈并沒有嫌棄男友送的不是昂貴的“藍色妖姬”,也不比靜虛榮,更不是比靜看重物質和金錢。
盈和靜的反應都是非常正常的,它印證了一個社會心理學效應——貝勃定律,也就是當經歷過更強烈的刺激以后,如果再有類似的刺激,當事人會因為之前的適應而覺得微不足道。很明顯,如果盈的男友不是一直都有送玫瑰花給盈的習慣,或許在情人節那天,盈的反應就會和靜那樣,是喜極而泣的。
商家利用這個心理法則來賺錢
貝勃定律是一個“狡猾”的定律,它的效應在各個方面幾乎都能屢試不爽。因為,不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人總是會有一種逐漸適應的機制。
一次逛街時,我發現有一個商店絕對可以稱得上人滿為患。因為店門口拉上了一條安全帶以控制進入商店的人數,而店門外,準備入店選購的人居然排起了一條長龍。這在到處打著“不計成本、瘋狂減價”標語的步行街,簡直是奇跡。看著一堆人大包小包地滿載而出,我被打動了,躍躍欲試地排了隊,準備進去“洗劫”一番。好不容易輪進去了,我卻驚訝地發現:里面都是一些質量并不怎么好,但原價卻是奇貴的物品。當然,那些物品是以2折的低價發售的。但即使是2折,我也覺得它們并不值那個價。
“都是騙人的,打著虛高的價格,再來個‘血本無歸’的清倉。都上當了啊!”我搖著頭出去了。隨行的朋友不太相信我的論調,小心翼翼地提出疑問:“應該不是吧?這條街我經常逛的,這家店新貨上市時,確實是那個價格的,而且都不打折,平時真的是門可羅雀,但一換季,就打折打得很厲害,那時就會人滿為患啦!”
“你說對啦!他們就是這樣成功地吸引了你的注意。你想想,折扣越多,你是不是越興奮?而同一折扣的話,你會對原價1000元,現在2折銷售的物品感興趣,還是對也是2折銷售,不過原價是100元的物品感興趣?”我問隨行的朋友。誰都知道,相比100元2折發售的物品,絕對是原價1000元打2折的物品更吸引人的眼球,這讓人們更有“物超所值”的感覺。
真正高明的商家,會按照奇貴的“原價”銷售一段時間(哪怕不賺一分錢)后,才進行轟轟烈烈的“減價銷售”。其實,前面的原價銷售,就是為之后的“讓利促銷”作鋪墊的,這是貝勃定律的應用方式之一。
知道了貝勃定律的原理,我們可以將其用在更多有利的途徑上,同時也能避免其帶來的消極作用。
不少女性朋友會跟男友抱怨,說是交往久了,他就不再像以前那樣細心地呵護她,對她的感情似乎也沒有剛開始那樣熱烈。其實,這種情況就是貝勃定律在作怪。知道了個中奧妙以后,也許我們可以把握好自己的熱情,不會像以前那樣一味地重復某種刺激,至少我們可以改變刺激的方式,或者是不定期地給予刺激,那樣就不會事倍功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