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 | 省份 | 學校名稱 | 加分人數 | 百強校得分 | 升/降 |
1 | 湖北 | 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 | 212 | 805 | -- |
2 | 河北 | 石家莊市第二中學 | 211 | 796 | -- |
3 | 山東 | 泰安市第一中學 | 201 | 685 | -- |
4 | 山東 | 山東省實驗中學 | 179 | 662 | ↑2 |
5 | 四川 | 成都市第七中學 | 163 | 646 | ↑2 |
6 | 河南 | 鄭州外國語學校 | 147 | 562 | ↑3 |
7 | 河北 | 衡水中學 | 140 | 527 | -- |
8 | 吉林 |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 127 | 509 | ↑2 |
9 | 江蘇 |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 135 | 501 | ↑101 |
10 | 山東 | 萊蕪市第一中學 | 144 | 493 | ↑1 |
11 | 湖南 | 長沙市長郡中學 | 117 | 486 | ↑7 |
12 | 湖南 |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 120 | 469 | -- |
13 | 黑龍江 | 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 131 | 465 | ↑33 |
14 | 四川 | 成都市樹德中學 | 128 | 459 | -- |
15 | 河北 | 邯鄲市第一中學 | 119 | 439 | ↓10 |
16 | 山東 | 青島市第二中學 | 123 | 435 | ↑1 |
17 | 河北 | 保定市第一中學 | 122 | 407 | ↑9 |
18 | 山西 |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 | 96 | 391 | ↑2 |
19 | 湖北 | 武漢市第二中學 | 103 | 389 | ↓15 |
20 | 湖南 | 長沙市雅禮中學 | 94 | 382 | ↑12 |
21 | 黑龍江 | 哈爾濱市第三中學 | 109 | 380 | ↑22 |
22 | 遼寧 | 鞍山市第一中學 | 104 | 379 | ↑25 |
23 | 遼寧 | 大連育明高級中學 | 96 | 375 | ↑5 |
24 | 湖南 | 長沙市第一中學 | 95 | 366 | ↓3 |
25 | 吉林 | 長春吉大附中實驗學校 | 90 | 359 | ↑35 |
26 | 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 | 90 | 356 | ↓10 |
27 | 安徽 | 合肥市第一中學 | 96 | 348 | ↑8 |
28 | 江蘇 | 南京市金陵中學 | 98 | 346 | ↑57 |
29 | 山東 | 聊城市第一中學 | 95 | 330 | ↓4 |
30 | 遼寧 | 大連市第二十四中學 | 83 | 327 | ↑8 |
31 | 河北 | 石家莊市第一中學 | 87 | 322 | ↓16 |
32 | 陜西 | 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 | 88 | 320 | ↑17 |
33 | 重慶 | 西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 99 | 318 | ↑174 |
34 | 河北 | 保定市第三中學 | 93 | 314 | ↓3 |
35 | 湖北 | 武漢鋼鐵公司第三子弟中學 | 85 | 305 | ↓22 |
36 | 山東 | 青島市第五十八中學 | 89 | 304 | ↑26 |
37 | 廣東 | 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 70 | 293 | ↑8 |
38 | 河北 | 邢臺市第一中學 | 82 | 286 | ↓2 |
39 | 山東 | 臨沂市第一中學 | 82 | 284 | ↓7 |
40 | 北京 | 北京市十一學校 | 73 | 283 | ↑31 |
41 | 四川 | 成都市外國語學校 | 77 | 276 | -- |
42 | 四川 | 綿陽中學 | 70 | 273 | ↑81 |
43 | 山東 | 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 | 72 | 271 | ↑48 |
44 | 湖北 | 武漢市第六中學 | 81 | 270 | ↓20 |
45 | 湖北 | 武昌實驗中學 | 83 | 269 | ↓26 |
46 | 山東 | 日照市第一中學 | 81 | 268 | ↓12 |
47 | 遼寧 | 東北育才學校 | 69 | 264 | ↓25 |
47 | 河南 | 河南省實驗中學 | 75 | 264 | -- |
49 | 河南 | 鄭州市第一中學 | 67 | 263 | ↓9 |
50 | 湖南 | 長沙市南雅中學 | 71 | 258 | ↑57 |
51 | 重慶 | 重慶市第一中學 | 73 | 247 | ↑39 |
52 | 陜西 | 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學 | 62 | 245 | ↑53 |
53 | 遼寧 | 遼寧省實驗中學 | 66 | 240 | ↑1 |
54 | 四川 | 成都市石室中學 | 61 | 228 | ↓25 |
55 | 重慶 | 重慶市巴蜀中學 | 55 | 225 | ↑34 |
56 | 浙江 | 溫州中學 | 52 | 219 | ↑60 |
57 | 山東 | 濟南市歷城二中 | 60 | 218 | ↑13 |
58 | 山西 | 山西省實驗中學 | 57 | 215 | ↑8 |
58 | 山東 | 濟寧市第一中學 | 62 | 215 | ↑6 |
60 | 江蘇 | 揚州中學 | 61 | 214 | ↑82 |
60 | 四川 | 成都市第七中學高新校區 | 56 | 214 | -- |
62 | 安徽 | 蚌埠市第二中學 | 64 | 213 | ↑11 |
63 | 湖北 | 黃石市第二中學 | 60 | 211 | ↓24 |
64 | 安徽 | 合肥市第八中學 | 64 | 210 | ↓16 |
65 | 遼寧 | 本溪市高級中學 | 58 | 208 | ↓42 |
65 | 浙江 | 杭州市第二中學 | 48 | 208 | ↓4 |
65 | 河北 | 張家口市第一中學 | 59 | 208 | ↓12 |
68 | 安徽 | 淮北市第一中學 | 54 | 206 | ↑1 |
69 | 河北 | 唐山市第一中學 | 58 | 204 | ↓61 |
69 | 湖北 | 武漢市第十一中學 | 60 | 204 | ↓28 |
71 | 山東 | 新泰市第一中學 | 61 | 203 | ↑47 |
72 | 山西 | 太原市第五中學 | 55 | 194 | ↓20 |
73 | 吉林 | 吉林一中 | 53 | 190 | ↓15 |
73 | 安徽 | 馬鞍山市第二中學 | 51 | 190 | ↑19 |
75 | 安徽 | 蕪湖市第一中學 | 52 | 189 | ↑11 |
76 | 湖北 | 黃岡中學 | 53 | 188 | ↓3 |
77 | 北京 | 北京市第四中學 | 45 | 187 | ↓28 |
78 | 甘肅 | 蘭州第一中學 | 45 | 179 | ↑70 |
79 | 北京 | 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中學 | 45 | 178 | ↓22 |
79 | 遼寧 | 大連市第八中學 | 50 | 178 | ↑53 |
81 | 湖北 | 武漢市第三中學 | 55 | 175 | ↓45 |
82 | 浙江 | 杭州學軍中學 | 39 | 170 | ↑117 |
83 | 四川 | 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 | 46 | 169 | ↓20 |
84 | 湖北 | 宜昌市第一高級中學 | 49 | 168 | ↑34 |
85 | 湖北 | 宜昌市夷陵中學 | 48 | 167 | ↓10 |
85 | 陜西 | 西安市鐵一中學 | 43 | 167 | ↑48 |
87 | 黑龍江 | 佳木斯市第一中學 | 47 | 166 | ↑31 |
87 | 湖北 |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中學 | 49 | 166 | ↑1 |
89 | 甘肅 | 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 41 | 165 | ↑58 |
90 | 湖南 | 明德中學 | 46 | 163 | -- |
91 | 山東 | 東營市第一中學 | 45 | 162 | ↑119 |
92 | 江蘇 | 海門中學 | 44 | 159 | ↑50 |
93 | 四川 | 綿陽南山中學 | 41 | 157 | ↓13 |
93 | 河南 | 鄭州外國語新楓楊學校 | 46 | 157 | -- |
95 | 江蘇 | 常州高級中學 | 42 | 155 | ↑20 |
96 | 湖北 | 襄樊市第四中學 | 44 | 153 | ↑279 |
97 | 北京 | 北方交通大學附屬中學 | 47 | 152 | ↑31 |
98 | 浙江 | 紹興市第一中學 | 41 | 151 | ↑94 |
99 | 湖南 | 益陽市第一中學 | 43 | 150 | ↑63 |
99 | 黑龍江 | 哈爾濱市第九中學 | 44 | 150 | ↑5 |
今年自主招生獲加分生比去年減少近1萬
2014年9月,國新辦發布《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文件,自主招生改革拉開序幕。隨著全國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各地自主招生加分錄取量較去年均出現了一定的起伏。
據紫光新高考與自主招生研究中心介紹,伴隨著高校自主招生取消聯盟的改革政策的出臺,學生在報考自主招生院校已由原來的報考聯盟變成報考院校。同時,高校自主招生考試也愈加多元化和多樣化,導致2015年參加自主招生選拔并獲得加分的學生共計有24321人,比去年減少近1萬人,加分生所在中學共計約2991所,相較去年減少200多所。其中,華中師范大學第一附屬中學蟬聯兩年第一、石家莊市第二中學位居第二、泰安市第一中學排名第三,三所名校穩居兩屆排行榜前三名。
自2003年開始實施的“自主招生”,本就是為了在普通高考之外開辟一條途徑,確保能夠把那些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招入高校。到目前為止,全國試點自主招生的高校近百所,已成為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進入北大、清華等名校的重要通道,也越來越受到全國各地中學、考生及考生家長的重視和關注。日趨成熟的自主招生選拔模式也已成為各著名高校越來越倚重的優質生源招生手段。但隨之帶來的是,各地區自主招生的競爭程度也空前激烈。
山東獲加分學生近1300人 遙遙領先其他省區市
在《2014年自主招生百強中學排行榜》中,占據前三名的省區市分別為:湖北(17所中學)、山東(13所中學)、北京與河北(均為10所中學)。而在《2015年自主招生百強中學排行榜》中,上述三個區域的成績表現依舊強勢,湖北(13所中學)、山東(13所中學)、河北(10所中學),這三大生源省份中學總數量超過全國百強名校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山東,今年加分人數近1300人,遙遙領先其他省區市。浙江省(4所中學)、湖南省(7所中學)雖未進榜單前三,但是北大、清華加分總人數分別高達58人、99人,占兩大高校全部加分人數的比例分別為9.18%、15.66%,名校加分比例方面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反映了浙江、湖南等省份自主招生重視C7名校的趨勢。(編者注:“七大名校”(C7)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兩所全國頂尖高校和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5所華東名校)
另外,去年未上榜的西藏、新疆、甘肅、內蒙古、云南、貴州、寧夏、青海、江西、海南等10個省區市,除甘肅外,其他今年仍舊沒有學校進入百強榜單,地域兩極分化的不均衡趨勢沒有明顯的改變。
榜單反映出各地對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學生的培養情況
紫光教育集團總裁李凌己博士表示,榜單基本反映出我國各地基礎教育領域對于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學生的培養情況。從這份榜單中可以看出全國基礎教育分布的不均衡問題、個別地區對于自主招生的投入比重持續增加及與往年相比各學校的變化情況。希望這份榜單能夠為我國基礎教育發展和自主招生制度改革提供參考,也能給予全國各中學人才培養以啟發和幫助。
中國名校自主招生網、紫光教育集團等聯合發布的“自主招生百強中學排行榜”,是對參與自主招生的所有中學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得出。據了解,該排行榜全部采用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公布的權威數據,運用由跨學科、跨領域組的專家團隊在各地高校、中學的建議下建立的科學評價體系進行客觀、公正的全方位評估而形成。上榜中學綜合評價指標得分=∑(一級指標×5)+∑(二級指標×4)+∑(三級指標×3)+∑(四級指標×2)。例如,北京理工附中在2015年自主招生考試中獲得加分資格的有34名同學,其中獲得清華加分1人,985類大學加分16人,211類大學加分16人,普通大學加分1人,則理工附中這34名同學最終打分就是:(1×5分)+(16×4分)+(16×3分)+(1×2分)=119分,在全部3137所學校中排名第233名。
由于本排行榜的排行與傳統名校排行有一定出入,發布方特別說明:本榜僅以教育部規定的“自主招生”為排行評價標準。很多傳統名校未上榜或在本榜排行靠后,僅說明這些名校在自主招生領域未表現出足夠的重視。另外,因為北大的博雅計劃、清華的領軍計劃和各校的保送生都不在統計之內,也影響了這些傳統名校的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