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個老師都受過傷害
因為自閉癥孩子的特殊性,孩子在社交上存在障礙,許多孩子無法正常地跟外界人群進行溝通。“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一樣,有些孩子宣泄的方式存在攻擊性行為。”
劉楠的手臂上,被抓傷、咬傷的情況時常出現。
不久前,一名6歲的男童來到了中心接受干預。男童幾乎沒有語言能力,只是會含糊地發出一些聲音。
初一見面,男童對著劉楠的笑容讓她很有親近感,但是上課中的接觸,卻讓劉楠備受傷害。如果不能滿足他的要求,男童的情緒就會變得易怒。“他的手抓到臉上,就感覺臉好像一下子腫了起來。抓到胳膊上,馬上就會出現血印子。幾乎所有的任課老師都被這個男童打傷過。”
面對這樣的情況,劉楠忍著疼痛,蹲在男童身前,輕輕壓住他的雙臂。握住男童雙手,輕輕為他按摩、擠壓雙手,讓他變得平和舒緩。
“很多時候,要直面傷害。從肢體接觸后,我們會引導孩子,讓他們說出發脾氣的原因。”劉楠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幫助他們用語言表達情緒。
一次課上,一名16歲的自閉癥男孩突然發作,用力一推,劉楠一下子彈了出去,重重摔在地上。“他一拳打在木門上,就一下子可以將門打一個洞。”
在劉楠的疏導下,男孩慢慢恢復了平靜,他雙手交叉在胸前,并抱緊肩膀慢慢走近了劉楠,“疼不疼?”男孩的詢問讓劉楠十分意外。
“他之所以把手抱緊,是想表明他的手已經捆在一起,不會再打人了。”劉楠說,很多自閉癥的孩子甚至會對老師打罵、撕咬,作為特教老師,“挨打”是“家常便飯”。
在不斷的教學中,劉楠也對自閉癥有了更為深切的了解,這些孩子需要比普通孩子更多的愛與關懷。沒有任何一個老師會對孩子的撕咬生氣或者不解,反而會去積極引導他們,讓他們盡快平穩下來。
發準一個音需成百上千次訓練
圓臉龐,戴一副深色全框眼鏡,25歲的孫聰,做了近三年的自閉癥教師。
教室中,兩三歲的孩子們站成扇形,家長在后面輔助,孫聰站在他們對面。“舉起小手、慢慢坐下、起立站好。”孫聰重復地說著簡單的動作,一名男孩特別愛動,注意力并不集中,聽到指令也未做出反應,一名女孩動作則比較緩慢。孩子們每做一遍,孫聰都會鼓掌進行鼓勵。
“剛開始挫折感挺強的,一些很簡單的動作,自閉癥孩子卻怎么教都學不會。”劉楠說,在剛剛入職的時候,自己有些不知所措。“沒有質變,就是因為量不夠。”
在個訓課上,40分鐘的時間內,要完成8個目標,每個目標要進行6組以上,時間非常緊湊。
“指眼睛”,在劉楠發出指令后,對面的男童并沒有什么反應,只是重復了她的話。劉楠一邊不斷重復著指令,一邊做著動作。
在劉楠看來,自閉癥孩子每拍一次手,發準一個音節可能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訓練,有時一句話要教一個月。“老師也要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根據孩子的反應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和優化,直到孩子能夠理解并做出動作。很多話,自己都不知道重復了多少遍。”
早上8點,劉楠與老師們便來到學校,布置教室并打掃衛生,整理教具。而后便在教室中等待孩子,每當有孩子進入,劉楠都會主動與孩子打著招呼,并俯下身子給孩子一個擁抱。直到下班,一共上了8節課,劉楠的嗓子有些沙啞。
“上課的時候和下班回到家,完全是兩種狀態。”孫聰說,每當走進課堂,她都會保證自己情緒飽滿的狀態,但是下班后,便會疲憊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