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火眼金睛辨真假
一個筋斗云就是十萬八千里
七十二變,變化多端
……
國人心中的頂流偶像
齊天大圣孫悟空
當之無愧
但你是否知道
“齊天大圣”在福建的出現
其實比吳承恩的《西游記》早幾百年!
閩北的順昌,是大圣信俗文化的發祥地,被海內外大圣信眾共同尊拜為“大圣祖地”。圖為位于順昌的元“至正”通天大圣祭壇 圖源:順昌縣文化館
為什么順昌會成為“大圣祖地”?
此“大圣”又與《西游記》中的
齊天大圣有著怎樣的聯系?
大圣信俗文化傳遞著怎樣的精神力量?
走進順昌,讓我們解答這些疑問。
靈猴“封神”
在順昌境內的寶山山頂,有一座寶山寺。寺廟的圣祖祭臺,是由自然造化的“猿頭”圣祖峰,和人文砌筑的祭臺、以及香爐共同組成,堪稱“天造地設”。
天然造化的圣祖峰和遠古先民崇敬圣祖的祭臺。圖源:順昌新聞網
這也是從遠古以來,順昌人原始動物崇拜的實物見證。
那么,為什么古代順昌人會崇拜猿猴?
這得從閩北的自然環境說起。
《宋元地方志·三山志》記載:“福建山多林密,乃猿猱之墟”。
地處武夷山脈南麓的順昌縣,境內山巒起伏。除東南部外,邊境均有千米以上的群山環抱,地貌復雜而相對封閉。
山多林密的環境,為猿猴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南平地區志》記載:“閩北民間信仰源遠流長,有閩越先民動植物崇拜的殘余形式,有中原漢民族早期南下帶來的中原神祇信仰”。
在生活環境十分艱難的古代,民間“崇鬼神,尊巫覡”。底層百姓們借“驅鬼降妖、祈福禳災”來對抗現實生活的恐懼,亟需一位“平安保護神”來護佑家園。
在順昌特殊的自然地貌和傳統文化習俗之下,人們漸漸形成了靈猴崇拜的觀念。
“保護神”的職責,落在了當地靈猴身上:百姓對猴類的敬畏之心,演變成了為其建祭壇燒香上貢,祈禱保佑。
可見,“崇猴”,正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結晶。隨著幾次中原人士入閩,順昌的原始崇猴習俗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通天大圣”信俗。
寶山寺的圣祖祭臺,就是客觀存在的順昌先民大圣崇拜的原始圖騰,佐證了遠古以來當地民眾的猿猴崇拜活動。
元坑鎮曲村通天大圣祭壇 圖源:順昌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較早的遺跡,還有元坑鎮曲村的通天大圣祭壇,起豎行陰刻:“三山長邑大匠張天賜造,本坊主緣張駿忠建”兩行銘文。經過考證,祭壇建于元代至正年間。
據統計,目前順昌境內登記在冊的大圣文化歷史遺存達120余處,登記在冊有“通天大圣”祭壇66處,“通天大圣”祭壇遺址18處,廟宇9處。全縣還有以“通天”為地名的地方共72處。
隨著外來宗教的傳入與融合,佛教與印度教的崇猴信仰對于福建大圣的形象和神職功能無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大圣”走紅
經過歲月洗禮,靈猴崇拜漸漸上升為一種文化。
這也得益于“天時地利”——閩北發達的印刷業和建本的傳播。
南宋時期,由于國家政治經濟中心的南移,閩北逐漸成為文化繁榮區域,其中刻印業尤為發達。閩北成為全國通俗小說雕版刻印中心,印制發行了大量的平話、戲曲通俗本。
這些說書、戲曲等文藝形式的創造,需要好的題材。而順昌大圣信俗中的神猴形象,恰好適合。
于是,“大圣”逐漸被刻印故事家所吸納、采用和改造,并運用故事加工手法,促進廣泛流傳。據專家考證,朱鼎臣本《西游記》(即《唐三藏西游釋厄傳》),楊致和本《西游記傳》(即《新鍥唐三藏出身全傳》)均為建本。
民間文藝總是不斷演化和豐富。“通天大圣”,又演化發展出了“齊天大圣”。
“齊天大圣”神通更為廣大,自然更為人民所喜愛,又反過來影響了順昌大圣信俗文化。
在順昌寶山南天門右側有一石頭小屋,內為“雙圣”墓,兩通石碑分刻“齊天大圣”和“通天大圣”。斷損的石建筑構件上陰刻紀年款“大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維大明嘉靖二十七年”,以及墓冢形制、碑銘圖案等分辨。
順昌有66處地名與《西游記》中的地名相同,圖為高老莊。圖源:順昌縣文化館
由于吳承恩《西游記》的巨大影響力,小說中“齊天大圣”孫悟空形象深入人心,還導致了福建新一輪的大圣信俗文化建構。
一些地區的猴神崇拜漸被“齊天大圣”崇拜所取代,如寧德、福州一帶不少原本是紅毛猴丹霞大圣的廟宇,后改稱為“齊天大圣”廟宇。
“偶像”標桿
時至今日,大圣信俗文化已與現代精神文明相結合,釋放出滿滿正能量。
在歷史演變和文化傳承傳播過程中,大圣信俗文化已經凝練成以“自由靈動、打破束縛”的開拓精神和“不畏艱險、自信勇敢”的冒險精神為靈魂的精神內核。
從原始猴文化開始,猴形象就有著自由自信、戰斗不屈的鮮亮性格底色。在猿猴崇拜演變為大圣崇拜后,人們賦予大圣不畏艱險、灑脫勇敢的品質,即使是身處艱難險境,也不減損樂觀自信的本我。
這樣的精神內涵,在順昌代代相傳。
順昌城區“大圣”繞城巡安盛況。圖源:新順昌微信公號
如在順昌各鄉鎮,一直保留著祭祀“齊天大圣”“通天大圣”的民俗活動。
每年農歷七月十七,鄭坊鎮峰嶺村的男女老少,都會舉行“大圣”慶典活動。從凌晨開始,一天的活動安排得滿滿的,巡游、打糍粑、過火山、打油鍋、化替身,直至深夜方散。這其中,“過火山”“打油鍋”的表演,表達的就是不畏艱險的精神。
正因滿滿“正能量”,大圣信俗文化在海峽兩岸、東南亞等地區有廣泛的影響力。
歷史上閩北及順昌有人去到臺灣后,把大圣信俗文化等也帶入了臺灣。
遠離家鄉開辟新生活,大圣信俗文化中的開拓精神和“不畏艱險、自信勇敢”的冒險精神,極大鼓舞了在外游子,成為奮進的力量。
在臺灣,大圣信仰亦很普遍,民眾稱“齊天大圣”為“大圣爺”“大圣王”“猴子公”。據有關資料統計,臺灣的大圣信眾超過300萬人,主祀和配祀“齊天大圣”的宮廟上百座,其中最早的可上溯至明代。
閩臺兩地大圣信俗無論是構成、內容還是功能、特性都極其相似,都顯示出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色彩,表明了海峽兩岸大圣信俗的同根同源。
針對臺灣龐大的大圣信眾群體,2009年順昌大圣信俗文化交流協會成立后,積極推動順臺大圣信俗文化交流活動常態化。2009年到2022年,順昌先后舉辦了11場海峽兩岸大圣信俗文化論壇與交流。
時至今日,大圣信俗文化交流活動已成為兩岸覆蓋面最廣的聯誼活動之一。順昌組織的兩岸大學生“大圣文化研習營”活動,目前已被國臺辦確認為全國對臺交流重點項目。
臺南信眾寶山進香、“請”圣火。圖源:順昌縣文化館
在東南亞泰國、新加新、馬來西亞等國的大圣信仰也較為流行。相比于福建其他民間信仰,東南亞大圣信仰波及的方言族群更多。
順昌寶山“大圣祖廟”每年都會迎來海內外大批歸祖拜謁的信眾,進行分靈傳續,其作為祖地的地位為臺、港、澳地區,以及新、馬、泰等東南亞國家的民間信仰團體和信眾廣泛認同。
新“七十二變”
保護傳承好傳統文化,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近年,順昌縣以弘揚大圣信俗文化為核心,積極探索文化與產業相結合的發展新路,讓更多百姓能夠共享大圣文化的發展成果。
當地不斷對大圣信俗文化歷史遺存、非遺資料、非遺傳承以及民間信仰文獻進行收集、整理,還與福建師范大學、華僑大學等院校進行學術合作,挖掘整理順昌大圣信俗文化內涵、提煉大圣文化精神。
張紀中版《西游記》在順昌取景 圖源:順昌縣文化館
隨著文化的挖掘和傳播,品牌效應也凸顯。
順昌齊天大圣信俗文化吸引張紀中版《西游記》在此取景、拍攝。
2018年,福建省京劇院編排的《大鬧天宮》舞臺版登上第四屆海峽兩岸(中國順昌)齊天大圣文化交流活動“天下大圣”晚會。
在京劇電影《大鬧天宮》創作期間,主創團隊多次來順昌走訪專家學者、探尋歷史遺存,為《大鬧天宮》創作獲取靈感。
2021年6月22日,“齊天大圣博物館”項目落地順昌。博物館占地面積為18865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5086平方米,還計劃設置齊天大圣文化的展示廳、多媒體展廳等,給大圣信俗文化安個“家”。
順昌博物館 圖源:新順昌微信公號
去年8月,順昌舉辦了大圣信俗文化活動周系列活動,再現了圣火采集儀式,以及過火山、打油鍋等原生態大圣信俗傳統表演。大圣信俗文化表演的同時,還有大圣文創產品暨非遺項目成果展臺,吸引了市民、游客約6000余人次。
順昌還開展多期大圣文化研學營。其中,軍事科技訓練營,讓孩子們傳承“不畏艱險、自信勇敢”的精神;農耕研學營,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吸引了大量學生、研學者參與。
在一次次活動中,順昌特色大圣信俗文化品牌持續打響。當地還致力于把大圣信俗文化打造成城市IP,依托“大圣”文化品牌,探索開發了大圣酒、大圣茶、大圣礦泉水、大圣預制菜、大圣文創以及大圣研學等“大圣+”產業。
據介紹,目前,順昌正在開展大圣信俗文化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工作。
大圣信俗文化發展至今,已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閩人智慧的代表性內容,是福建“山尊大圣、海祭媽祖”民間信俗格局的組成部分;也是福建山海文明敢于拼搏的精神體現。
我們要保護、傳承好這一寶貴遺產,并進行現代化闡釋,更好地講述福建故事、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