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碧水和清新的空氣,是濱海之城廈門令人艷羨的優越之處。為了讓廈門更美,我市重點對島外九條溪流開展流域污染綜合整治,其中,后溪瑤山溪、深青溪等三條位于集美轄內。
近日,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集美區正在以后溪支流許溪小流域為試點,積極開展后溪、瑤山溪、深青溪的綜合整治,并為每條流域“貼身制定”了“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對流域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梳理,并制定了詳細的工作計劃,以盡快實現“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總體目標,為加快建設人文集美和努力打造美麗廈門示范區增光添彩。
河長制
確保溪流保護常態化
據了解,集美轄內重點治理的三條流域,每條都有一位“河長”,負責流域治理工作。
根據集美區“一河一策” 治理方案,后溪、瑤山溪和深青溪的“河長”由分管副區長擔任,每個河段還設有“河段長”,由鎮街負責人擔任,自去年底全面啟動“河長制”管理以來,河長、河段長和河長聯系單位及各相關部門共同履行溪流綜合治理和長效管理的職責,溪流保護和管理進入常態化。
根據方案,河長和河段長是其聯系、包干溪流保護和管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人,管理內容包括確保河面清潔、河道暢通、堤防護岸設施功能完整,無污水直排等。
下月底
清退轄區所有養豬場
為了確保河道管理體系責任明確、制度健全、運轉高效,專門機構會對轄區內“河長制”的實施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和考核,考核結果與干部實績掛鉤,并納入各級各部門的綜合考核內容。
與此同時,集美區正在全面梳理、規劃全區污水處理系統,加快推進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并出臺了生豬養殖綜合治理實施方案,要求在今年4月30日實現“全區禁養”,清退所有養豬場,力求實現“水清無異味”目標,確保溪流的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到2015年底達到80%以上,2020年達到86%以上。
特寫
許溪小流域治理:生態和產業“雙提升”
許溪是后溪的支流,在集美區流域綜合治理過程中,其將作為試點,不僅將打造天藍、地綠、水凈的生態景觀,還將結合發展特色農業、古村落保護開發等,為沿線村莊帶來實實在在的“綠色效益”,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分階段實施清淤、堤防、截污
許溪小流域示范段河道總長12.537公里,總面積約6.37平方公里,流域涉及張莊、下莊、仙景、墩仔、李林、崎圳、坑山、溪尾等8個自然村。此前,由于河道長期未清淤,多個河段淤積深度超過1米,導致河道面受限,水流緩慢。此外,還存在樹木侵占河道、堤防工程不完善等問題,造成排澇不暢,抗旱能力下降。
許溪流域周邊村莊多,一些村莊還保留有水禽養殖,還有一些村莊尚不具備污水集中處理的條件,客觀上加重了水體污染。不過,這些情況將很快得到改善。根據許溪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工作方案,將分階段對河道進行清淤和堤防建設,并在河岸打造景觀綠道和親水平臺,為周邊居民營造休閑場所。水質方面,通過控源截污,根據每個村莊的情況進行分散式污水處理或集中處理,全面清退生豬養殖,力爭今年內達到無劣V類水體;2016年,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中的Ⅳ類水體標準,岸邊污水截流率、垃圾處理率都達到100%。
在此次示范點整治過程中,集美區制定了詳細的計劃要求,要求今年6月底前完成小流域統籌發展規劃和試點項目的建設,以“邊規劃邊設計邊實施”的思路開展工作,讓流域的生態環境、農村面貌、產業發展都得到改善和提升。
沿線打造四個特色農業園區
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打造產業、人文、自然生態與地方特色有機融合的都市休閑農業產業帶,是許溪小流域綜合治理的一大亮點。以溪流河岸生態綠廊帶為線,許溪小流域初步規劃了四個特色農業園區:特色花卉苗木園、農業種植園、創意仙景園和捷圣生態園。其中,特色花卉苗木園以寶生園、悅來農莊等農業休閑園為抓手,結合下莊農田、太空農場,打造油菜花田示范點、睡蓮培育基地,并鼓勵農民以土地折成股份,同時吸收農民作為員工到農莊工作,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農業種植園規劃從李林水閘處至324國道,對原有的蔬菜基地、芭樂等農產品種植園進行適當的提升美化,并充分吸納當地農民群眾的意見,充分保留鄉村田園風光,提供休閑觀賞的場所。創意仙景園將重點扶持當地合作社如仙靈旗專業合作社,以現有的仙景芋田為基礎,開發規模化種植仙景芋的品牌示范區,形成“一村一品”典范項目。捷圣生態園將重點建設蔬菜大棚、盆栽和下加墩田園風光,增設農業教育功能,展示蔬菜、盆栽各階段的成長特征,供游人參觀體驗購買。(本組文/本報記者 應潔 通訊員 劉平 圖/通訊員 林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