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廟里健身、橋下打籃球、公園里體驗智慧運動……在廈門,見縫插針、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近鄰運動場”成為健身好去處,為周邊居民帶去健康。
近年來,我市加快推進群眾身邊的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自2023年以來,全市新建群眾體育場地設施3006個,新增面積542萬平方米。至2024年底,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達3.43平方米,位居全省首位、全國同類城市前三,“十五分鐘健身圈”觸手可及。
每萬人享1個近鄰運動場
記者從廈門市體育局獲悉,為突出解決島內體育場地資源緊張、重點運動項目場地不足等痛點弱項,我市緊盯思明區、湖里區等人口密集區域,持續加大投入。思明區和湖里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從2022年底的1.88平方米和1.5平方米,分別提升至2024年底的3.16平方米和3.56平方米;新建和改建近鄰運動場671個,平均每萬人共享1個近鄰運動場。
針對市民經常運動的體育場地,我市加大建設力度。截至2024年底,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健身跑步等市民經常性運動項目的配套設施數量,分別比2022年底增加108個、493個、187個、488個、178個、57個和317個。
此外,廈門在社區配建門球場(館)、棋牌室、健身路徑及兒童游樂設施等,不斷滿足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人群的健身需求。到2024年底,全市適兒化體育場地設施達650個、門球場(館)86個、棋牌室651個、健身路徑3147個。廈門還重點打造老年人健身康樂家園,即在建設老年人體育場地設施的基礎上,配備老年人體育健身輔導站、輔導員等,指導老年人科學健身。截至2024年底,全市共有老年人康樂家園497個,其中省級148個,老年人康樂家園創建率91.19%,居全省第一。
新建改建14個體育公園
據廈門市體育局介紹,我市率先在全國改革體彩公益金分配機制,體彩公益金使用率從改革前最低的區使用率僅為30%,提升至六區使用率均達100%,資金投入場地設施建設的比例持續優化。
在空間資源整合上,我市一方面大力推進體育公園建設,新建改建14個體育公園(國家級7個、市級7個),超額完成“十四五”國家體育公園建設指導目標;另一方面,指導各區積極盤活閑置用地,如思明區利用演武大橋橋下閑置空間建設航天主題兒童健身游樂場,湖里區將五緣大橋橋墩下閑置空地轉化為集運動、休閑、觀光于一體的體育公園,海滄區利用歐陽家廟打造智慧健身房等,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
健身場地實現一鍵預約
以“廈門i健身”智慧平臺為抓手,廈門持續推動體育場地管理服務加速向智能化、精細化邁進。平臺涵蓋智能賽事報名、運動數據分析等20個功能模塊,可實現一鍵預約、智能指導、精準服務,滿足市民多樣化健身需求。平臺還通過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實現場地使用情況實時監控,故障響應時間從1天縮短至3小時內,進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
記者獲悉,截至目前,平臺注冊用戶近120萬,市民累計進場健身1100萬人次。
(海西晨報記者 王悅 通訊員 林杭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