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使城市充滿活力,城市因體育生機勃發。在廈門,有一項特殊的體育賽事,與城市同呼吸共成長,成為彰顯廈門城市魅力和文明品格的一扇窗。
2003年,首屆廈門馬拉松賽的發令槍響,與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的號角同時響起。自此,一場全民馬拉松與文明之城的雙向奔赴正式開啟。廈門將馬拉松賽事作為推動體育文化建設、推進城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舉全市之力辦出了享譽世界的體育賽事——廈門馬拉松賽入選全球僅有的13個“世界田聯精英白金標賽事”,獲得世界田聯授予的全球唯一的“全球特別貢獻獎”“可持續發展代表性賽事”,廈門也因體育文化的滋養更顯健康活力、文明時尚。
以體育賽事
凝聚群眾力量
廈門馬拉松賽與文明城市創建共享“文明基因”,都源于市民對廈門深沉的愛。這份愛意代表建設更加美好宜居城市的共同心愿,激發出市民踴躍參與的巨大熱情。
時間回到2002年底,正值廈門市兩會召開,《廈門日報》開通電子郵箱,邀請市民為城市建設發展提出意見建議。市民“馬達”來信提出:他在散步時發現,繞行廈門島一周大約42千米,正好是一個全程馬拉松的距離,由此建議在廈門環島路舉辦馬拉松賽,通過賽事將廈門的美景呈現在世界面前。報道刊出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在中國田協的支持下,首屆廈門馬拉松賽僅用三個月就完成籌備,鳴槍起跑。
從一個人的建議,到一座城的參與,廈門馬拉松生動詮釋了“市民力量托舉城市文明”的廈門城市標識。
廈門堅持政府主導,市民、企業、媒體等多方力量參與,將廈門馬拉松賽演繹成一場全民參與的文明接力——賽事組委會在全國率先出臺《馬拉松賽事組織管理規范》地方標準,“文明參賽宣導”“跑者服務跑者”“關門不關服務”“分槍起跑”等舉措極大提升了跑者的參賽體驗;發出文明參賽、文明觀賽倡議,推出觀賽指南,打造文明賽事;熱心企業踴躍贊助,新聞媒體傾情參與,為賽事提供資金支持,營造濃烈氛圍;數以萬計文明志愿者為選手提供志愿服務,成為賽道上最亮麗的風景線……
2018年,中國田協授予廈門“馬拉松城市”的榮譽稱號,是全國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馬拉松體育文化深深植入廈門城市肌理。通過這一賽事平臺,廈門積極推進兩岸體育融合發展交流合作,每年均有數千名臺胞來廈參賽或觀賽,各類體育交流活動持續開展。廈門馬拉松賽還與國際體育組織、國際馬拉松友好城市保持密切交流聯系,賽事影響力不斷擴大。
以體育精神
培育文明風尚
馬拉松賽事的深入人心,激發市民對體育運動的熱愛,在廈門點燃全民健身熱潮,為文明城市增添了健康的底色。
在廈門馬拉松賽品牌帶動下,海滄半程馬拉松、環東半程馬拉松、廈門工學院馬拉松、廈門大學半程馬拉松等賽事相繼落地,形成了覆蓋全年、遍布全城的馬拉松賽事體系;眾多國內國際體育賽事選擇廈門作為舉辦地,市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觀看頂級賽事,體育文化獲得感不斷增強。
市委市政府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廈門山海健康步道、環東彩虹跑道、筼筜湖健身步道等一批群眾性健身康養項目相繼建成。截至2024年底,廈門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43平方米,排名全省第一,居全國前列,其中各類健身步道679處,總長度達1330多公里。同時,廈門推動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的做法成為全國先進典型,目前已有183所學校向市民開放,市民參與體育活動更加便捷,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蔚然成風。
如今,廈門有超百萬市民注冊“廈門i健身”智慧服務平臺,市民中有經常鍛煉習慣的人群占比達45.3%,城市國民體質健康監測達標人數占比達93.1%,在全國名列前茅。
廈門積極發揮體育明星效應,組織全球頂尖運動員,奧運會、亞運會冠軍走進校園,和青少年學生分享賽場拼搏和追夢故事;開展“奔跑吧·少年”兒童青少年主題健身活動,推動體育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以體育人,凝聚積極拼搏、迎難而上的精神力量。
近年來,賽事組委會積極響應“愛心廈門”建設號召,進一步挖掘廈馬人文內涵——成立國內首個馬拉松賽事公益基金,開展“紅綠藍”三色公益:“紅色公益”倡導社會關愛與扶助,捐建239個馬拉松愛心圖書角、1個兒童科學創想中心、8座愛心驛站;“綠色公益”倡導保護環境、建設生態文明,在內蒙古沙漠種植24萬余株固沙植物,打造了占地5625畝的“廈門馬拉松愛心林”;“藍色公益”倡導減少污染、關注海洋健康,通過“降塑不降速”凈灘活動,撿拾海洋垃圾超過1800公斤……與公益同行,讓奔跑更有溫度。
因為在公益領域的有益探索,廈門馬拉松獲得國際馬拉松路跑協會頒發“綠色環保獎”,成為全球第七個、亞洲第一個獲此殊榮的賽事。在賽事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引領性做法,在全國馬拉松賽事中得到推廣。
以體育文化
激活城市發展
如今,廈門馬拉松賽已超越了一般的體育賽事范疇,成為廈門經濟社會發展的“助推器”。
市委市政府以馬拉松賽事為抓手,不斷提升道路交通、市容景觀、醫療救護、餐飲住宿設施水平和服務質量。每年賽事前夕,都會組織相關部門對賽道沿線進行路面維護、景觀美化等工作,每年修復破損路面約1.37萬平方米,更新苗木3300株,植樹2600平方米,擺放鮮花約1.76萬叢。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賽道的環境質量,還改善了市民的日常出行體驗。
賽事的蓬勃發展吸引了體育產業要素聚集,帶動體育裝備產業的壯大。目前,廈門有超過300家體育用品制造企業,包括特步、安踏在內的6家國產知名運動品牌,將總部、研發中心、運營中心設在廈門。這些品牌緊抓馬拉松賽事帶來的市場機遇,不斷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推動產品創新與升級。廈門已發展成為中國運動鞋、服裝、運動眼鏡、戶外用品的主要出口基地。同時,也是亞洲最大的健身器材出口基地。
近年來,廈門進一步聚焦“體育+”創新消費場景,深入推進體育與旅游、會展、時尚、教育等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在各類賽事期間舉辦“馬拉松美好生活節”“鉆石體育消費節”“多巴胺潮玩節”等配套活動;打造中國體育旅游精品賽事、精品景區、精品線路、精品目的地等體旅融合項目,讓體育真正成為造福市民群眾、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聲音
廈門鷺跑團團長張建東:
廈馬很接地氣 善于傾聽跑者建議
我從2012年開始參加廈門馬拉松,每一屆都不落下。廈馬是一項很接地氣的賽事,很善于傾聽跑者的各種建議,比如當年我們提出“跑者服務跑者”的建議,就得到采納。一場完整的馬拉松比賽距離是42.195公里,對于大部分休閑跑者來說,他們不一定有能力跑完全程,更多的是想參與和感受廈馬。于是我們向賽事組委會建議,能不能讓這些跑者去賽道上服務選手,同為跑者,他們更了解選手的需求,也更懂處理一些賽道上的突發狀況。很快,2017年的廈馬就推出了“跑者服務跑者”體系,這在當時是全國首創,反響也很好。這些年廈馬越辦越好,和整座城市形成互動,許多市民會來觀賽,氛圍非常好。希望廈門能深入挖掘馬拉松賽事IP,打造屬于全城的狂歡節,讓更多人感受到體育帶來的快樂。
廈馬公益跑者黃小旭:
廈馬是一項很有溫度的賽事
在成為一名廈馬公益跑者前,我已經在國外參加過十幾年的公益跑者活動。回到廈門生活后,我驚喜地發現廈馬具有許多和國際接軌的先進理念——它成立了國內首個馬拉松賽事公益基金會,建立起“紅綠藍”三色公益體系……它的公益理念和我跑馬拉松的初衷十分契合,通過馬拉松這項運動,連接許多有溫度的人,大家一起來做公益,力所能及去幫助他人。從2019年至今,我參加了許多廈馬公益活動,我們到內蒙古阿拉善的沙漠里植樹,也在平日里參與廈門凈灘公益行動。廈馬已不僅僅是一項長跑體育賽事,它所傳遞的文明、公益理念,讓我覺得這是一項很有溫度的賽事。
亮點
“文明城市”吸引頂級賽事登鷺
世界田聯鉆石聯賽、CBA全明星周末、蘇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團體賽……近年來,越來越多重大體育賽事落戶廈門,2024年在廈舉辦的國際和全國級重大體育賽事活動就達40多場,廈門的城市名片不斷擦亮,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因體育更加豐富。
市委市政府以建設“國際體育名城”為目標,堅持“頂級賽事引領、本土品牌深耕”的發展思路,構建多層次賽事體系。
“依托文明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經驗,我們形成了‘賽前維護-賽中調度-賽后恢復’的全流程管理模式,保障各類賽事順利舉辦。”市體育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例如在廈門馬拉松賽中,賽前會做好賽道管制、道路清掃,賽后1小時會完成賽道保潔,恢復道路交通。3.5萬人順利開跑的背后,還包含著5000多名志愿者的默默奉獻,公安、醫療等十多個部門的密切配合等等,這些都是城市文明高效的體現。這些管理經驗,成為廈門申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優勢之一。
廈門市民的文明素養也為賽事注入靈魂。在世界田聯鉆石聯賽期間,運動員多次點贊現場觀眾“熱情而不喧嘩、加油不失禮節”的觀賽文化,通過邀請國外運動員體驗糖畫、磚花制作、拓印、漢服等傳統文化,開展“冠軍進校園”活動等形式,展現廈門文明包容、開放多元的一面,傳播體育精神,推動體育文化與城市文明建設深度融合。
(廈門日報記者 衛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