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夏日,許多市民喜歡來上一份口感脆爽的白灼章魚,感受廈門特色“古早味”。昨日,廈門市市場監管局相關領導接聽市長專線時透露,《供廈食品 白灼章魚》團體標準已于近期發布實施,進一步規范白灼章魚的制作流程。
記者了解到,標準除了嚴格的衛生指標外,還規定了原料新鮮程度。標準中要求,白灼章魚的揮發性鹽基氮不得超過15mg/100g。“揮發性鹽基氮代表了章魚的新鮮程度,數值越低產品越新鮮。”廈門市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說道。
同時,為了保證菜品品質,白灼章魚的蛋白質含量應≥12g/100g;重金屬含量也是重要檢測內容,標準對鉛、鉻等污染物限量進行了規定;標準規定白灼章魚不得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劑;在滿足規定的貯存條件下,煮熟之時算起,產品保質期不超過72小時。
相關鏈接
18種傳統食品有標可依
沙茶面、土筍凍等廈門傳統特色美食,制作工藝不盡相同。為守護好“古早味”,市市場監管局從標準體系建設、小作坊治理等多維度發力,建立供廈食品標準體系。
截至目前,廈門累計發布141項供廈食品標準,其中3000余項指標嚴于國家標準,30余項團體標準填補國內行業空白。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8項是針對土筍凍、海鮮卷等本土特色食品的產品標準,《供廈食品 土筍凍》更是升級為福建省地方標準。
針對以往食品小作坊“散、小、弱”的行業現狀,市市場監管局創新實施動態目錄管理制度。2024年發布的新版《廈門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允許生產加工的食品目錄》將小作坊生產許可范圍擴充至60種,并首次將海鮮卷、白灼章魚等特色美食納入規范化生產范疇。傳統美食突破了現制現售的局限,成功進駐商超、電商平臺,實現產業化升級。目前,全市小作坊登記證數量增長至248家,目錄內小作坊獲證率實現100%全覆蓋。
(海西晨報記者 彭怡郡 通訊員 黃煜 周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