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東岳二路一家餐廳的老板在挑戰豎蛋游戲。
昨日是春分,在民間,有不少與春分有關的民俗,豎蛋就是其中有趣的一項,自古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這一游戲至今依然很流行。這不,記者也湊了一回熱鬧,不過,記者發現“春分時雞蛋更容易豎起來”的說法并不靠譜。
晨報記者彭怡郡
“春分到,蛋兒俏。”昨日是春分,這一天有一個特別的習俗———“豎蛋”。
豎蛋,就是將蛋豎著“站立”起來。有網友稱,春分時候,雞蛋“立正”最容易。這是因為春分南北半球晝夜等長,呈66.5度傾斜的地球地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剛好處于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于豎蛋。小小的豎蛋真的和節令有關?晨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求證。
實驗
數據難以支撐結論
記者分別于前日和昨日做了豎蛋實驗。
前日,記者選用了細長型、矮胖型、中等型三顆生雞蛋進行豎蛋實驗,經過幾次嘗試,矮胖型、細長型、中等型的雞蛋都豎起來了,用時分別為2分19秒、2分46秒、2分38秒。
昨日,記者又用這3顆雞蛋進行實驗。這次,矮胖型雞蛋用時2分鐘就站起來了,細長型、中等型雞蛋用時分別為3分16秒和2分25秒。隨后,記者將矮胖型的雞蛋煮熟,發現它只要1分34秒就站起來了。
從實驗數據看,豎蛋的難易度與節令無直接聯系,“春分豎蛋更容易”的結論得不到支撐。
專家
太陽引力影響很小
記者通過實驗發現,雞蛋是否容易豎起來與雞蛋的體型有一定關系。矮胖型的生雞蛋重心低,費時較少就站起來了。細長型的生雞蛋重心不穩,站立起來較為困難。
另外,記者發現,豎蛋要講究技巧,首先需要觀察,要把尖頭的一端放在上面,圓頭的一端放在下面,再輕輕將雞蛋立起,一邊用手扶著,一邊找準重心,停留一小會后,雞蛋就豎立起來了。
華僑大學材料學院副教授李四中也表示,這一說法沒有科學依據,豎蛋和春分時節沒有關系,只要耐心細致,就容易成功。“春分時節的相對平衡狀態,只是在理論上對豎蛋有影響。但是,太陽引力作用力對雞蛋的平衡影響很小,幾乎是沒有的。”
相關鏈接這些春分習俗您知道多少?據有關史料記載,春分豎蛋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習俗,起源于4000多年前。當時,為了慶祝春天的到來,全國很多地方都會在這一天舉行規模大小不等的豎蛋比賽,故而民間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隨著時代變遷,這種習俗漸漸成為民間好玩兒的習俗。
福建省社科聯委員、著名文史專家彭一萬表示,春分常常被認為是春耕的開始,在閩南,為祈禱風調雨順,不少人會到寺廟祈福。在臺灣,不少地方還保留著春分媽祖繞境的習俗,每家每戶都會在戶外擺祭品祭拜。
有的地方也有春分吃湯圓的習俗,將二三十個煮好的湯圓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那些破壞莊稼的雀子被黏住嘴了,就不敢再來叨琢莊稼了,名曰粘雀子嘴。京津一帶的人還會去田間摘春菜,做“春湯”。在山東、浙江、貴州等地,還有春祭的說法,也就是從春分開始祭祖。此外,春分過后萬物復蘇,春分至清明期間還是出游踏青、放風箏的好時節。
往年忙著播種今年因雨延遲
昨日,記者在同安的不少農田看到,菜農大都在忙著收菜、排水,并沒有看到菜農播種的身影。不少菜農向記者反映,受到連日雨霧天氣的影響,他們不得不推遲播種的時機。
昨日下午,記者來到同安區城東萬畝蔬菜基地,有些村民冒著雨在拔蘿卜。
“現在蘿卜都成熟了,再不拔就老了,甚至裂開,到時候就賣不出去了。”下溪頭的菜農蘇女士說。而五顯鎮后壟村蔡女士則趁著雨停的間歇,趕忙到田里搶摘四季豆。
“雨一直下,沒法播種,只能休息。”蔡女士告訴記者,往年的春分時節,她就會播種花生,不過,最近幾天的天氣很不適合下種。“如果現在下種,估計還沒發芽就爛在田里了。”蔡女士說,她打算延遲到3月下旬天氣好轉時再下種。
連日的陰雨、雨霧天氣,也讓不少蔬菜“吃不消”,林曉晴對此頗有感觸。“蔬菜都快喝脹了,泥土也都濺到菜葉上。”與此同時,不少蝸牛也開始出來活動,許多芥菜、上海青、筆筒菜也被蝸牛啃食,葉片上出現了窟窿、疙瘩。品相不好,銷量也受到影響。
同安農技中心工作人員建議菜農做好田地排水工作;蔬菜大棚也要做好通風工作,及時排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