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前,石獅老街上許多店鋪賣起了“糖粿”,人們前來購買用于敬拜“七娘媽”,以祈求家中孩童健康成長,這一信仰習俗在石獅民間仍頗為流行。石獅自古以來民間信仰文化十分豐富,除了“七娘媽”,還有幾位“女神”,為人們所崇敬。
永寧泰山夫人廟
1.婦女兒童的守護者
石獅地處沿海,媽祖作為海洋保護神,歷來為人們所熟知。在祥芝、蚶江、永寧乃至大墜島等地,都有供奉媽祖的廟宇。千百年來,每逢開漁前,漁民們都要去敬拜媽祖,有的也會將媽祖神像請上船,以祈求一帆風順,滿載而歸。和媽祖一樣經過歷代朝廷“欽賜”封號的,還有臨水夫人,俗名陳靖姑,她是一位“救產護胎佑民”的女神。唐貞元年間,福州大旱,身懷六甲的陳靖姑因祈雨辛勞過度,傷胎身亡,年僅24歲,臨終前遺言“吾死為神,必救人難產。”陳靖姑信仰文化從唐至今經久不衰。蚶江村的鳳儀宮內,便供奉有臨水夫人,據記載,鄭成功曾在蚶江鳳儀山上的臨水宮設置指揮所,在此操練水師。現在的鳳儀宮為1999年重建,還存有一對古寺楹聯柱,上書:“日出湖邊萬道金光朝寶殿,潮來海上一團綠水護珠宮。”
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向記者介紹,媽祖、臨水夫人、夫人媽、七娘媽等都是石獅民間較為普遍的女神信仰,都具有保佑婦女兒童的神職。而永寧文化較為多元,還有幾位較為特殊的女神,如位于小東門的泰山夫人廟、舊衛生院旁的鶯山夫人廟等。
應山宮內的墻上貼滿了紅紙契書
2.一張紅紙認契母
李國宏介紹,在閩南民間女神信仰中,有一個特別的“認契母”習俗,即在一張紅紙上寫下契書,讓家中的孩子認女神為契母,通過認契的方式強化孩子與女神之間的關系,以求得到神明特別照顧。在我市這些供奉女神的廟宇中,都貼著許多紅紙契書。
從石獅城隍街走進媽宮巷,供奉大娘媽的應山宮坐落于此,與城隍廟一墻之隔。廟宇始建于明朝,還供奉有番國大巡夫人、三十六宮夫人等,由居住在這里的陳姓家族世代管理,據介紹,這里的大娘媽從永寧分靈而來。大娘媽在閩南被視為少年兒童的保護神,孩子從周歲到16歲,其家長都要到廟里敬拜,祈求大娘媽庇護孩子健康平安。應山宮的信眾遍布海內外,許多人到這里為家中孩子認大娘媽為契母。記者采訪時,市民小蔡正和母親來到這里,為自己剛出生不久的兒子認契母,他們在紅紙上填下孩子的姓名、家庭地址等信息,接著拿出1.2斤米、毛巾、扇子等傳統供奉食品和物品,完成“認契母”儀式。應山宮內的墻上,貼滿了紅紙契書,看管寺廟的陳先生告訴記者,每年來此為孩子認契母的信眾絡繹不絕。
泰山夫人廟位于永寧小東門,今鎮海石公園旁。泰山即東岳,在五行中,東屬木,代表青色,意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許多人奉泰山夫人為“送子娘娘”。看管廟宇的陳阿婆介紹,廟中還供奉有幾位娘媽,如今從四面八方前來敬拜、認契母的信眾依舊很多,常有新婚女子或結婚幾年仍不生養的婦人來到這里向泰山夫人求助,心愿往往靈驗。
認契母的供品
3.民間信仰中的柔情
記者從市民宗局了解到,在我市各個村落中,供有女神的廟宇不在少數,除了保護婦女兒童的神職,有的也作為一個地區、角落的保護神。李國宏介紹,女神信仰的存在體現了陰陽和諧,分擔了男神所不能承擔的職能,與其他男神信仰共同構成完整的神靈體系。
不論是從歷史故事還是從神像姿態中,我們都能感受到女神的溫柔慈愛,“夫人媽”“娘娘”“婆婆”,這些親切的稱呼使民俗信仰多了幾分柔情。“對于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信仰者,他們更容易接受”,李國宏表示,生產、疾病、婦女、兒童等職能使女神信仰更具溫和和生活化,有便于婦女的情感融入。
(記者胡丹揚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