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間設宴辦酒,各地方志多有記載,而閩南在這一方面對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的保留,可謂十分完整,泉州宴席民俗又在閩南宴席文化中頗具代表性。在泉州,宴席頗具典型性以及重大意義的一般有滿月宴、四月宴、周歲宴、十六歲宴、壽宴(一般50歲以上)、婚嫁宴和喪宴。宴席的形式和傳統,在規定之中又隨著每個年代的不同發生著細微的變化,同當時的經濟、政治、社會等情況密切相關,通過這些民俗從傳統到今天的演變,也可以一窺社會經濟之變化與發展。在中國名廚委資深委員、泉州老一輩閩菜大師程振芳饒有意思的講述中,你能感受到閩南宴席獨有的民俗特色。
滿月宴 開啟人生第一宴
民間時常有生子后的宴請,而在泉州的宴席民俗文化里,滿月宴是新生命來到人世后首先要經歷的第一個較為重要的宴席,無論家境富裕,還是貧乏,人們都會盡量禮儀到位,為家中的新生兒辦場滿月宴。
滿月宴以“香油飯”作為頭道菜開席,寓意孩童能夠健康長大。香油飯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八寶飯”,一種是俗稱“浥飯”。八寶飯內有干貝、蝦米、香菇、肉等食材,同米飯合煮而成,有咸有甜,在福州地區的滿月宴席上較多使用此種煮法。“浥飯”則在食材方面一定要有豆干,另外還有松菇、肉末等食材。這個民俗發展到了后來轉變成了以炒面、鹵面等菜品代替香油飯作為頭菜,為何會用這些來代替香油飯呢?這是因為以前經濟條件受限,民間宴席上的菜品多在當地取材來制作,閩南地區多產稻米,面食在閩南地區算不上主食,而在如此重大喜慶之日“奢侈”一把,讓鄉親鄰里能夠吃上平日難以吃到的面條。
宴席的尾菜部分,講究“全甜”,具體以甜湯等菜品結尾,并且菜式講究“全”的圓滿,如多為全雞、全鴨等家禽。現今由于經濟和水產養殖技術的發展,全魚也漸漸成為人們喜愛選擇的菜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