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鄉村,濟陽,是一個能夠發現歷史與驚喜的地方。
之前,從大田到濟陽,須繞境泉州永春。今年初,連接大田吳山與濟陽的通鄉公路開通,大大縮短入鄉的距離。早年,父輩當挑夫,自泉州挑滿鹽油等生資,一路跋涉,就穿過濟陽。在我的童年記憶里,濟陽,是與遠方連接,同遠行盼歸的親人緊緊相牽的。
2012年春天,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傳來:濟陽鄉被省政府評為第四批歷史文化名村。這個處于閩中與閩南文化交接帶的鄉村,一下吸來關注的目光。
閩中老街,尋訪百年老字號
有條街叫“愛門街”,村人把它叫作當年名聲很響的“中英街”。
從大田縣城出發,沿老路繞至永春境內,來到“愛門街”。這條近百年的老街,如今剩下一段“七”字形木構建筑,雙層木樓板,主體是杉木柱和夯土墻,典型的閩南民居建筑格局,一層臨街店面依然保存著木板拼拆式的店門,二樓過道前的風雨廊,長形的開窗看上去別致整齊。街邊一株老樹,樹冠高過瓦檐,一側有間老店面,依然開著一間雜貨鋪,方便村民和外來客購買。
當地人說,這條街市地處閩中往閩南驛路上,跨越大田、永春、德化三地,早年相當繁華。雜貨店店主走出店,站到已經硬化成水泥路的街面上,指著百米外的一根電線桿說:原來街道一直延伸過那里。
上世紀初,這條老街商賈云集,熱鬧非凡。閩南往閩中、閩北的諸多物資,由成百上千的人力挑夫,挑著經這里運送。老街是大田、德化、永春三地知名的集市。
老街對面有一座民國時期建筑風格的民居,它的主人就是國民黨少將涂友情。史料說,濟陽人涂友情,年輕時,投德化蘇億部下當兵,任過排長、連長。蘇億死后,部屬散伙,涂友情率其部下回到濟陽,自立山頭,購買槍支,擴大隊伍,經營他的小天地。民國13年,涂友情部被永春尤賜福收編為國民革命軍,委以連長。民國18年(1929年),朱德率領工農紅軍路經大田屏山,他派涂云漢與朱德聯系,表示不阻撓紅軍路過,還派人當向導帶到永春縣福鼎鄉,朱德送給少許步槍。爾后接濟過閩西南中共地下黨多人。涂友情還捐資創辦濟陽、屏山、涂山等幾所重點小學,培育人才。民國27年(1938年),福建省保安處委任涂友情為保安第四旅少將旅長,駐防三元、梅列。民國31年(1942年)10月13日,涂友情以閩南鹽運視察專員之職,從永安欲往閩南各縣視察,在大田城關被林青龍部下偵悉刺殺身亡,時年46歲。
涂友情故居前有一口荷塘,七月荷花盛開,十分清麗。荷塘外邊,有涂友情當年依自然山勢建造的一座花園,被命名為碧照園。走進園門,上到園頂一座紀念亭的遺址,朝下望,看見一塊碑石上面有銘文,原來這是涂友情紀念亭的碑記,記載著當年建碑時的捐款名單。轉到碑的正面,一行“涂良愈烈士之墓”的字跡映入眼簾。一塊碑石,記載了國共兩黨兩位同鄉人的事跡,委實讓人慨嘆。昔已往,如今,這座公園早與老街融為一體,成為外來客觀光休閑時的一道風景。
在濟陽濟中村,還有一條商貿交通老街,叫濟山街。這條老街,與愛門街可謂相輔相成,遙相呼應。濟山街是明清以來閩西北、閩中、閩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中轉地之一,至今仍然使用。據當地老人們回憶,位于西區的后街,是當時最主要的商業古街,古街兩側貨棧林立,南北京果、東西海鮮、干雜山珍、糖貨筍干、木材土產、生禽活畜、青草藥材等各類商鋪比比皆是,難能可貴的是這些百年老鋪現今仍然多數保存了下來。這些老字號大多創辦于清末至民國初年,其中有:茶店、糖店、筍干店、長春藥店、金京果行、涂家餅鋪、章家雜貨店、濟山雜貨店、山河雜貨店、濟陽錫店、濟中銀店、陳記鐵店、章記鑄鍋,以及理發店、各色食品店、豆腐店等。
土堡深院,深山藏著大宅門
行走濟陽,不經意會發現隱藏在那些古老遺存中的細節以及背后的故事。
鳳陽堡,建于1742年,見證了濟陽200多年的風雨。這座土堡在大田諸多土堡中算老前輩。土堡里有環堡而建的跑馬道,與別處不同,這里的跑馬道是“雙車道”,便于堡內的人在道上快速跑動。當地人老涂說,濟陽涂姓的先祖發端于安徽鳳陽,為了紀念祖先,取名鳳陽。這位老人又說,濟陽的名字,也跟鳳陽有關,而“濟”字呢,則是指流經鄉里的濟溪。土堡外面,一條細帶水流,就是濟溪。正是這條溪水,世世代代養育著這里的人們。
濟陽高升村深山中,藏著一座大宅院聚德樓。高升村山高地陡,當地人有這樣的說法:你在地里挖地瓜時,一不小心,籃子從山上滾了下去,半小時還沒到底,這時你大可不必下山去撿籃子了,若去撿籃子時,別人從旁邊砍根竹子編籃子,編好籃子,你還沒能把籃子撿回來。
大宅院建于民國癸亥年(1932年),主人是涂敏子、涂榮子兩兄弟。涂敏子早先是一名挑腳夫,靠勤勞置下了不少地產,一生共與兄弟建了五座大宅院,并自建聚福樓一座。土改期間,因地主成份,房子田地沒收的沒收,瓜分的瓜分,聚德樓因有子孫分得方才保留下來。
聚德樓由完整的一座正房和四座廂房構成,為兩層建筑,共36間房,兩個廚房。門樓加高半層,樓群更顯錯落有致。中間兩座廂房有兩個梯次,形成落差。兩側廂房又高出一頭,也是兩個梯次。中間正房再高出廂房,也是兩個梯次。屋頂檐頭多為葫蘆造型,不像其它的燕尾形。樓房整體錯落跌宕,層次明顯,白墻青瓦,飛檐畫棟,別具特色。
走進聚德樓,就如走進一個文化大院,可以接受詩書禮義古風的洗禮,可以領略聯賦雕畫的精湛。沒有身臨其境,你無論如何也想像不到這僻遠山鄉有這樣的一種景致和高雅。而在濟陽,類似于聚德樓這樣的民居遺存就有幾十座。
當地人老涂帶我走過濟山街,順手進了一戶人家。這里前店后居,融合了閩南的商鋪文化。進到里間,頭頂有天井,天井正下方一口方井。從天井漏下的日光,好似潔白帛布,輕覆在地上的方井中,方井里砌著卵石,清水盈然。因這渾然天井,屋子里也多了幾分水意和涼氣。主人說:這口井建屋時,就造了,完全由石塊鋪砌而成,底下沒有開出水口和安下水道,任其自然進、出水。雨天時,水自天井流下,再由地面的方井滲走,一年四季,方井里的水始終保持一定水位,不多也不少。訪客稱奇,主人家卻微微一笑,感覺十分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