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友人的帶領下,筆者再次來到位于鳳里街道華侖社區的華僑新村。一進入華僑新村,別墅建筑群如同一幅畫卷,張弛有致地在你面前攤展開來。
據《石獅市華僑志》介紹,20世紀60年代初,作為重要的僑鄉,石獅政府在如今的華侖社區劃出地塊,每一幢建筑均按華僑的意愿進行設計,幫助華僑在家鄉建房。
據華侖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年華僑新村建造的別墅共計12幢,業主分別為黃日環、施能運、吳村、莊繼仁、蘇朝恭、鄭亦生、姚維肖、李祖塔、李秋林、施清朗、施江水、施文壇等人。建筑大多數為二三層樓的花園式獨立庭院,環境幽雅。建筑風格有以南洋風格為主的洋樓,也有平頂樓房等。在別墅群中,筆者還發現不少建筑的廳房地面均以花磚或者紅方磚為主,是非常經典的南洋風格。
一直以來,石獅旅外華僑出國為尋求謀生之路,改善家庭經濟條件。他們經過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把僑匯一點一滴寄往家中。據了解,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不少石獅籍旅外華僑先后在家鄉興建古式房子,后來才有了中西合璧的“番仔樓”。
(陳嫣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