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國人熟悉的“二十四節氣”日前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申遺成功不是最終目的,讓“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才是根本。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先民根據太陽在一年中對地球產生的影響而概括總結出的一套氣象歷法,它自秦漢時期至今已經沿用了2000多年,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在沒有“天氣預報”的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響國人,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更為重要的是,“二十四節氣”不僅是古代中國人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也是中國人自然觀、生命觀、宇宙觀、哲學觀的顯現。古代詩詞和農諺就是最好的證明,無論是“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還是“處暑滿地黃,家家修糧倉”,無論是“天將化雨舒清景,萌動生機待綠田”還是“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無不反映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老百姓最樸素的愿望,如辛勤勞作、享受豐收的喜悅、祈求平安吉祥等,這與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是一脈相承的。